生命尽头,应有安宁港湾

“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有“生生”的基因:珍视生命, 渴求发展。对于“死”,亦以其对立面“生”为立足点看待:古人丧葬“事死如生”,今人 就医“避死求生”。人们对死亡的畏惧、避讳,从数字4都“难逃一劫”就可见一斑。

在“生”与“死”之间,医院无疑是个特殊场所,它迫使人们不得不直面人生中这两 个根本命题。正如作家刘墉所说:“医院是最忙的地方,有的人忙着生,有的人忙着 死,有的人忙着生不如死,有的人忙着向死而生。”

“优死”不可忽视

11 月 1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8 部 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 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 安宁疗护服务,即人们通常说的“临终关 怀”。

伴着文件的出台,微博话题“中国首 家临终关怀医院”引发热议。话题的主 角名为松堂关怀医院,坐落在北京市东 五环外,里面住着数百位患者,从婴儿到 老人都有。他们或身患重疾,或年老体 衰,都处于生命末期。到目前为止,已有 4万人在这里安然离世。

临终关怀,即对将要死亡的病人给 予生理和心理上的关心照顾,使其减轻 痛苦,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例如, 对待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医院会尽 量帮其止痛,但不做创伤性治疗;工作人 员还会与病人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 题,使其保持心情愉快。

“其实我们医院也有临终关怀科,但 因为怕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对外统称 ‘内科某病区’。”某三甲医院护士小李透 露,“那里 90%都是垂暮老人,瘫痪的居 多,有的连意识都没了。儿女们没时间 或没能力照顾,就送到这里,再雇个护 工,对老人和儿女都是个心理安慰。”

小李认为,相比子女在家照顾,“临 终关怀”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病人缓解 痛苦,更专业。“很多患者家属还跟我说, 请保姆多少会担心,特别是那些丧失了 思考、表达能力的患者,即使私下遭遇虐 待也说不出来,所以他们想把钱花到更 靠谱的地方。”

“生死观”别缺课

然而,“临终关怀”在现实中却往往 令人闻之色变。 以松堂关怀医院为例,它建院 32 年,被迫搬迁 7 次。曾经有社区群众联 合围堵医院的车,还有居民发表演讲,认 为这家“死人医院”太晦气,会连累社区 居民这辈子都发不了财。即使是住在医院里的人,也会下意识认为“送我来这 里,不就是等死吗?”“每天看着身边病 床的人一个又一个走了,我会走得更快 吧?”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患者都会 慢慢接受现实,变得开心起来。乳腺癌 患者鲁阿姨一开始甚至试图以自杀来 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但当护士每天陪她 聊新疆的知青生活时,她就打开了话匣 子,滔滔不绝地描述新疆的瓜果多香 甜,最后平静安详地离世。

“并不是每个人都固执地拒绝接受死 亡,只是在漫长一生中很少思考关于死亡 的事情,中国非常需要死亡教育。”有专家 认为,“不只是那些到了临终期的人,每个 人都应学会理性看待死亡本身。”

最难以接受死亡的,往往是患者的 骨肉血亲。当某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者郭 伟红得知父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时,她 觉得天都塌了。“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 但只念过高小的父亲坚决支持我们姐弟 三人读书,靠上山挖药材、打野鸡野兔贴 补家用,教育我们好好学习,清白做人。 弟弟大学毕业后,家里好不容易有了起 色,可我们还没有给父亲买几套新衣服, 做几餐可口的饭菜,病魔就无情地找上 了他……”

姐弟三人决定砸锅卖铁、卖房卖血 也要给父亲治病。他们隐瞒了真相,把 父亲接到北京肿瘤医院。疾病和治疗副 作用带来的恶心呕吐、头发掉光等症状, 很快让老人明白了真相,这位朴实的种 田人对儿女宣布:“我舍不得你们和你们 的妈妈,可治疗过程太痛苦了,何况这病 根本就治不好,我走的时候不想带着痛 苦和愧疚。”

家属对死亡的接受程度,往往跟不 上患者本人。但与其执着于“死马当活 马医”,不如仔细想想,一个即将离去的 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为家人,为社会

从个体角度看,“临终关怀”符合人 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使患者、家属不留 遗憾。从宏观来看,它属于社会公共事 业范畴,反映了对患者生命和人格的高 度尊重,彰显人文关怀。据悉,2019 年 中国安宁疗护试点市(区)增加到71个, 标志着我国对临终关怀服务的探索进入 新的阶段,也预示着我国社会文明即将 迈上新台阶。

现在的“临终关怀”还存在不小的发 展空间,除了观念问题,资源缺乏、费用较 高也是突出的一点。以松堂关怀医院为 例,几百张床位供不应求,人均花销也得 6000 元/月起步。此次“指导意见”的出 台,必将为“临终关怀”吸引更多的关注、 认可,并有望助力改善一些现存问题。

当然,“临终关怀”也不只是医院的 “专利”,身为家人,也可以在家庭中以爱 心和耐心进行“安宁疗护”。郭伟红一家 就是典型的例子。三姐弟带着父亲回了 家,寻遍当地名中医帮老人增进食欲、减 轻疼痛,陪父亲聊天、听父亲拉二胡,度 过了宁静愉快的时光。最后,父亲平静 地交代后事,说:“这一生,尤其是最后这 几个月,有你们的陪伴我很知足,你们也 了了我的很多心愿,没什么遗憾了。”

“世间的一切生命都无法拒绝挫折 和痛苦的造访。但是,只要我们理性看 待,让生命享受最后的尊严,让感情再无 遗憾,就是对生命的最大的尊重和最好 的安排。”郭伟红感叹说。

文/冯超

2019年11月27日 09:59
首页    家风家教    家风列表    生命尽头,应有安宁港湾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