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纵观世界文明史,只有中国的汉字一直传承使用。从甲骨文起,3000多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在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看见小朋友也认识一些甲骨文。我写下这样一段话:
穿越历史数千年,甲骨金文讲故事。
儿童也识甲骨文,感悟中华文明史 。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生生不息,数千年的故事历历在目,就因为文字的传承。
《得泉源 见青天》
研究文字的,研究书法的,研究历史的,都会从浩瀚的文献中受到启发。研究科学的也会有收获,如发现青蒿素。中国文字的历史令人感慨。
《牧》
去韩国、越南,百年前的古庙所用汉字,现在的韩国人、越南人就不认识了。曾经与土库曼斯坦客人聊天,近几十年该国文字字母改了数次,一般人也不会读历史文献。
《安》
20世纪60年代,我还是中学生,读到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有些想法至今难忘。第一,郭沫若1928年去日本,流亡异国,还能坚持10年做学问;第二,郭沫若研究甲骨文有新的视野,他认为以前的研究者缺少现代科学手段;第三,郭沫若有科学家的素养,他从甲骨文中发现了系统的历史。在书中,他写道:“得见甲骨文字以后,古代社会之真情实况灿然如在目前。得见甲骨文字以后,《诗》《书》《易》中的各种社会机构和意识才得到了它们的泉源,其为后人所粉饰或伪托者,都如拨云雾而见青天。”
《儿童也识甲骨文》
从甲骨文的研究中,我们会为祖先的智慧所感动,我们会受到启示,应该怎样研究学问。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不断更新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勇担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
作者简介:
杨邦杰 四川乐山人,博士。四川致公画院院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系统生态室副主任;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总工程师,农业部资源监测总站站长,《农业工程学报》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人大常委、华侨委副主任。原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中国发展杂志社社长、主编。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
中国家庭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 2014-2020 by www.cfnew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