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

走进古村老宅,常见的匾是“耕读传家”,常见的对联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耕读传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家庭文化。受其影响,乡村里走出了多少国家栋梁、文化巨匠。


当年陶渊明写道:“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耕地、读书,他写下《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人生感悟与理想。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苏轼在黄州东坡晴耕雨读、生活艰辛,“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写下“大江东去”等多少传诵至今的诗词。


王冕有诗写耕读:“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辄耕且吟诵,息阴坐乔木。

 

《耕读传家》


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的耕读传统。耕与读,是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造就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蕴含了自力更生、修身立德、知行合一、奋发图强的理念。耕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可持续发展的好传统,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伟大贡献。


重耕,就会爱惜土地。小时候,村村都有土地庙。那也是对土地的敬重: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重读,就会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中华民族才有数千年的可持续的农业成就。

 

《读书郎》


中学时代,我有一位同学,放学后放牛、读书,书包挂在牛角上,耕读传统代代相传。今天,学农务农的青年一代,还需要耕读精神,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强国。所有的人都会从耕读文化中感悟敬畏自然、奋发图强的精神理念。

 



作者简介:

 


杨邦杰  四川乐山人,博士。四川致公画院院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系统生态室副主任;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总工程师,农业部资源监测总站站长,《农业工程学报》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曾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华侨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发展杂志社社长、主编。

 

2023年5月8日 10:48
首页    图片    墨苑列表    耕读传家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