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生命教育 “救”在身边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红十字事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定于今年的第76个“世界红十字日”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红十字博爱周”活动。活动时间为5月8日-14日,主题为“生命教育,救在身边”。


有这样一群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践行红十字会“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宗旨,始终关爱生命,与爱心同行。

 


图为4月11日,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卫健委、县教体局、县红十字会组织培训讲师,深入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以“珍爱生命,远离溺水”为主题的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图/通讯员 袁荣生


35年无偿献血谱大爱


从1988年第一次献血至今,王军已累计献全血34次,共计12800毫升,相当于3个成年人的总血量。他用一腔热血默默帮助他人35年,毅然走在无偿献血的公益路上,把简单的事做成了不简单。


王军是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名普通干部。谈及第一次献血,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88年部队的一次训练中,有个战友受伤后血流不止,大家眼睁睁地看着他被抬到医务室,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他失血过多,需要大量输血,医务室的血不够,也来不及从其他地方调,恐怕会有生命危险。”指导员面色凝重地说。“抽我的!抽我的!”战友们一个个争着伸出了自己的胳膊。经过检测,只有王军和另外两名战友符合条件。他们二话不说,挽起了袖子。


“献血,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我要用自己的血液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当看到自己的鲜血缓缓注入受伤战友的身体时,王军的内心升起了别样的情愫。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自己的献血之路。


爱心献血,利国利民。从部队回到地方以后,每次单位组织献血活动,王军都是第一个报名。他从危急时刻救助战友的初次献血,到多次献血的“轻车熟路”,已坚持35年。这些年来,他曾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河南省无偿献血先进个人、民权县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心存善念,爱心大门就会永远敞开。热衷公益事业的王军为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成为了一名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员。在宣传服务过程中,王军发现一部分人不愿献血的原因是对献血知识不了解,担心献血会对身体有负面影响。


王军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宣传,收集献血小常识;建立微信群,普及推广献血知识;利用各种会议和活动宣传献血的益处,使大家认识到无偿献血不仅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尚行为,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利己助人的好事。


“在王军的影响下,不仅他的家人、朋友、同事纷纷加入献血行列,还有很多居民在他的宣传带动下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极大地推动了我县的无偿献血工作。”民权县红十字会副会长王强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人偶尔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35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好事。王军完美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价值追求。

 


图为3月26日,湖北省武汉市红十字会在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广场前举行武汉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系列宣传活动。图/通讯员 李长林


捐髓救人 点亮生命希望


“有这样一个人,为守护村民健康走村入户十多年,为行动不便的签约村民上门看诊;无偿献血、捐髓救人,为一个又一个生命点亮希望……”他就是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铁富镇中心卫生院全科医生马子孝,前不久入选“中国好医生”。


马子孝还是徐州市第46例、邳州市第2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健康邳州”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


2014年5月,徐州市红十字会通知马子孝,他与一名9岁的血液病患者白细胞抗原匹配成功,马子孝毫不犹豫表示捐献。同年12月30日,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马子孝捐献的8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交到了患者所在医院的工作人员手中。


“他上大学时就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参与无偿献血。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后,除参与无偿献血,还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我们都尊重支持他!”妻子邵胡乐表示。


作为全科医生,治病救人是他的本职。扎根基层十多年,马子孝认为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应该具备人文关怀的理念。他建立了“子孝家医服务工作室”,每天下午都在工作室为村民提供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带领团队深入村组农户,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村民提供健康服务。


如今,“子孝家医服务工作室”已成为铁富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服务中心,服务两个行政村6000多人口。


“马医生每个月都来家里好几次,给我检查诊治,让我有什么事及时给他打电话,很方便。”71岁的孔老太,40年前由于脉管炎被截肢,马子孝了解后,坚持带着药品登门服务。提起马医生,老人连连称赞。


视患如亲,信任搭起医患桥梁。“我们家老少几辈人都是他给服务,儿子有时不在身边,他就过来帮忙,就跟自家人一样。”港东村73岁老人禚保田满怀感激地说。禚保田患有慢性肺病,只要身体不舒服,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马子孝。“一个电话小马就拎着医疗箱火速到家服务。”


“老百姓认一个理,就是拿真心换真心,只要我们用心服务,没有做不好的事。”马子孝说。正是这种信任,打开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心门”,也让他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道路上越走越远。


残疾农民自愿捐献遗体


“我是一个残疾人,党和政府给了我很多关爱。我无以为报,去世后我愿将遗体捐献出来,为社会做点贡献。”2022年5月13日,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刘楼乡薛屯村农民印治良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在捐献申请书上,印治良工工整整地签上名字,并摁上鲜红的手印。


2022年初,印治良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他唯一的心愿就是捐献遗体。他向宁陵县残联求助,经残联领导与商丘市红十字会联系,他签署了捐献申请书,完成了申请登记手续。市红十字会和爱之源人体捐献公益组织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


其实,遗体捐献的想法很早就存在于印治良的脑海里。2021年底,他感到身体不适,去县人民医院诊治,被查出患上了结肠癌。虽然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但病情并没有得到遏制,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他捐献遗体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我早把生死看淡了,人总有一死,死后直接火化,有点可惜,不如将遗体捐赠出去,用作医学研究,做点有意义的事。”


印治良属于肢体一级残疾,平时借助双拐走路。读高中时,他打篮球伤了右脚,由于治疗不及时,导致右腿无法行走,只好忍痛辍学回家,命运因此被改写。


有知识,又是热心肠,印治良被宁陵县残联聘为薛屯村残疾人协会会长,经常为村里的残疾人奔走和呼吁。“我们村两个自然村,一共89个残疾人,他们有什么疑惑,我给他们讲解;他们有什么需求,我帮他们反映。”印治良说。


印治良的生活来源,除了亲朋好友的援助外,主要靠政府的救济。他说: “出于感恩,我愿用遗体回报社会。”


印治良还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一直和年迈的母亲在一起生活,虽然行走不便,却对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母亲生我养我不容易,这份恩情一辈子也报答不了。”


“印治良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高风亮节的品质令人敬佩,他的奉献和博爱精神值得全社会学习!”宁陵县残联驻薛屯村第一书记华敬玺由衷地评价。  


文/郭祥倩

2023年5月8日 16:51
首页    深度【封面】    【深度】生命教育 “救”在身边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