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让中医药走进千家万户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推动健康生活理念根植家庭、深入人心,不仅有益于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幸福,更有助于夯实健康中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为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图为7月24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中医科医护人员为群众开展中医义诊和健康咨询服务。
图/通讯员 胡悦建


发挥好中医药治未病的作用


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容,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必须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发挥这三大优势与作用,必须要以中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优化升级,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满足人们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需求。


中医药服务最大的基础表现在“两头”:一方面,中医药在重症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症救治需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我国有中医学和西医学两套医学,优势互补,各自发挥长处,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给老百姓最好的医疗照护。中医药的原理就是调理人体内的“垃圾”,改善人体状态,把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好,用机体自身的能力来抵御病毒的感染。此外,中医药对改善机体状态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控制炎性介质风暴,也是避免由轻症转为重症或危重症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家庭中的普通患者,用中医药来预防疾病和康复都是不错的选择。所以,推动中医药进家庭,让老百姓自己掌握一些养生保健知识,同时在家庭普及掌握一些拔火罐、按摩、针灸等适宜技术,都很有实用价值。


张伯礼举例称,他在治疗颜面神经麻痹也就是“面瘫”的时候,往往在开了方子之后,还会告诉患者一些日常可以辅助治疗的方法。比如,患者可以先用热毛巾热敷颜面,取一根圆珠笔芯,用纱布包裹住尖端,围绕嘴角、鼻子角、眼角、眼眉角、耳朵角、下颌角顺时针和逆时针用力按压并各转动 20 圈,起到按摩的作用,这样可以不用每天到医院进行针灸治疗。类似这些方法完全可以在家庭和社区中推广应用。


满足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要求,在健康中国行动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等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活动重点围绕全生命周期维护、重点人群健康管理、重大疾病防治,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实施中西医综合防控,在健康中国行动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


《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目标为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促进全过程、重大疾病防治全过程、疾病诊疗全过程。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实施方案》从八个方面确定了活动内容。其中,开展“中医进家庭”活动提出,支持中医类别医师牵头家庭医生团队或者加入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中增加中医药服务相关内容,对家庭医生团队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的技能培训。推动中医家庭医生入户走访,宣传中医药服务项目和内容,为居民提供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指导等中医健康管理服务。


此外,活动内容还包括开展妇幼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到2025年,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专科服务的比例达到90%和70%,到2025年,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85%;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开展慢病中医药防治活动,构建“医院—社区—个人”慢病管理模式,对慢病患者进行全周期中医药健康管理;开展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推广活动,实施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20+X”推广计划;开展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活动;开展医体融合强健行动,倡导每天进行半小时传统体育项目;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到2025年,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升到25%等。

 



仲景故里 健康南阳——以“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为抓手推动健康细胞建设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近年来,南阳市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南阳市创新“健康细胞”建设机制,实施健康南阳“3211”工程:采取3项主要措施(中医师家庭签约、防治康管服务、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实现2个目标(缓解基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避免病越看越多);打破现行医院盈利模式,推动医院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贡献1个具有中国特色“防、治、康”的南阳模式。


南阳市创新“健康细胞”服务路径,突出精细化健康管理。建立服务机制,实行“双向沟通、即时联系、预约诊疗、定期回访、常态巡诊”机制;明确服务事项,为签约居民提供中医医疗服务;优先服务重点人群,强化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精准服务;搭建服务信息平台,推广中医智慧诊疗和“共享药房”,实施“免煎配送”。


南阳市优化“健康细胞”建设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提升基层中医师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中医师培训和中医药适宜技术遴选推广;提升群众的中医药健康素养,开办仲景大讲堂,创设“中医药文化夜市”,举办八段锦比赛,推广中医养生功法、药膳等;提升医院和医师的积极性,将签约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结合,医保资金打包预付、结余留用,加强绩效考核。

 


 

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方案》的实施为老百姓看中医用中药带来哪些利好?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出权威解读。

 

图为河南省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组织开展2023南阳中医药文化夜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图/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
 

 


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


《方案》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统筹力量集中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方案》明确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增强能力,服务群众;遵循规律,发挥优势;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方案》统筹部署了8项重点工程,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安排了26个建设项目。


《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强化中医药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中医药振兴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我国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装备项目布局。


《方案》提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若干中医药相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0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方案优化研究、中医药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临床循证研究及评价研究,组织筛选50个中医优势病种;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


建立中西医协同长效机制,健全中西医临床协同体系,提升中西医协同攻关水平,有助于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为此,《方案》提出,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辐射带动提升区域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重点,遴选一批项目单位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方案》在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我国将建设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


完善“防、治、康”一体中医药服务体系


按照《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具体来说,一是突出特色优势,打造中医药服务新高地。实施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打造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建设优势特色明显的中医医院,做强一批中医优势科室,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二是建设基地队伍,提升中医医院应急能力。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等建设。打造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升中医医院应急与救治能力。三是补齐短板,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优质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加强中医医师配备,在中医馆提供中医治未病、医疗和康复服务,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即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促进中药质量提升让群众用上“放心药”


中药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方案》提出开展“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建设,结合当前中药质量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针对种子种苗、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强化源头管理、全程管理、协同管理,凝聚各部门职能优势,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一是加快中药材种业发展,支持中药种质资源库、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良种繁育水平提升,加快优质种子种苗大规模推广应用;通过提升中药资源监测能力,进一步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保障。二是促进中药材科学规范种植,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基地,构建中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进一步规范中药材田间管理,优化生产布局,加强供应保障,促进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进一步推广。三是深化对中药炮制理论技术挖掘,通过建设一批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优化饮片标准规范,进一步阐释中药炮制机理,加强质量保障,更好保障临床疗效。四是对中成药开展从安全性、质量标准、生产工业、疗效等多个纬度的综合评价,进一步促进中成药精准用药。


《方案》部署建设30个左右国家药监局中药市场质量监控和评价重点实验室、30个左右国家药监局中药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整体提升药品检验机构的中药质量评价能力;制定国家中药质量信息统计制度,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省级两级平台,构建统一规范的中药质量信息数据标准和统计体系。

 

文/本报记者 朱燕

2023年7月28日 11:34
首页    深度【封面】    【深度】让中医药走进千家万户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