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赴大凉山传递爱

       去年7月,沉浸于新婚甜蜜中的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阮军突然接到通知:赶赴凉山州布拖县从事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从绵阳奔赴大凉山,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离开家人和朋友,晋升职称、要小孩等计划也都将被打乱……但这一切来不及思考,必须立即做出决定。就在此刻,让阮军万万没想到的是,同为本院医疗工作者的肾病科主治医师尹恒,也就是自己的妻子,主动向医院党委请缨,希望和他一起奔赴布拖县,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彝区脱贫攻坚和防治艾滋病工作。

 

       帮扶!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在出发前,阮军和尹恒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帮扶,不是完全代替当地医生的工作,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当地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放在“传帮带”上,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夫妻二人平时除了带领科室医生查房,收治患者,还会利用空闲或者下班时间组织科室进行业务学习。刚开始时,他俩满怀激情地渴望把自己所学知识一股脑地教授给当地同行,然而效果甚微。

 

       发现问题后,他们便开展了“基线调查”——大家到底需要什么,愿意学习什么。在摸清情况后,很快,“传帮带”工作便进入“快车道”。

 

       在开展帮扶过程中,语言这关给他们造成了很大障碍,当地老乡会汉语的不多。“单人作战”根本不可能和患者交流,通常需要一边比划,一边借助当地的彝族翻译,才能完成一次诊疗。

 

      “但翻译和比划难免会有差错,所以我们一旦有空就会找当地医生,学上几句彝语,”夫妻俩说道,“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必须学习,治病不能仅仅关注病,更要关注人。”

 

      “我们的生活规律得像学生。每天重复着宿舍到单位两点一线,准备课件,查阅文献,翻看指南,病案讨论……作为一个女孩子,我现在已经不会逛街了。”尹恒说道,但是“我体会到了生命中更广阔的意义”。

 

       支持!是夫妻更是相互扶持的好同事。

 

      700公里,这是绵阳到大凉山布拖县的距离。空间距离上的拉长更是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上的差异,大凉山腹地的艰苦无须渲染。伉俪情深,携手相随,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尽快地融入,加紧地工作。

 

      “喂,阮军,来内一科会个诊”“喂,尹恒,来内三科会个诊”……在布拖县人民医院,经常出现这样有趣的现象:会诊邀请来自“另一半”。目前,阮军在布拖县人民医院内三科,专门从事艾滋病和传染病防治诊疗。尹恒在布拖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工作,主要从事成人内科的诊疗工作。内一科和内三科时常出现病情交叉的患者,需要“夫妻俩”相互会诊。看似夫妻俩的“会诊邀请”很“随意”,可一旦两人坐下来讨论病情,那就是另外一番模样,倘若能达成共识还好,一旦稍有意见分歧,绝对互不退让,针尖对麦芒。通常会为了一个问题,阮军和尹恒争得“脸红脖子粗”。“病情讨论马虎不得,正因为是夫妻俩,就好打开天窗说亮话,不用拐弯抹角。”阮军笑道,并不会破坏相互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增进感情。

 

       收获!被患者需要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在去布拖县前,尹恒做过一次体检,报告提示有子宫肌瘤,但体积较小,就未做进一步处理,在布拖的几个月间,病症逐渐凸显,持续发作不见好转。过年回家的间隙,尹恒做了个复查,发现子宫肌瘤生长速度超出了自己的预期……众所周知,对一个女人而言,一旦任由子宫肌瘤发展,这辈子当母亲的愿望可能泡汤。

 

       2月下旬,尹恒的病症进一步加剧,最终在同事们的劝告下,尹恒交代完手头的工作,独自赶回绵阳进行手术。为了不耽搁更多的时间,尹恒选择了创伤最小、恢复最快的手术方式。“我得抓紧时间回去呢,这两天经常有人给我打电话咨询问题,”尹恒说道,“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经过术后短暂的调养,她再次匆匆返回布拖。

 

       自己的病可以拖一拖,而患者的病一刻也不能耽搁。一次,一名小患者来到医院就医,只见他的双腿已经红肿,疼痛难忍。尽管尹恒负责的是成人内科,但她却一刻不等,带着患者去开单子,同时四处协调各科室,在最短时间为该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阮军、尹恒这对援彝“夫妻档”已经扎根在大凉山了,用行动守护着彝族同胞的健康。

 

 

 

 

 

 

 

 

文:刘杨

编辑:张培顺

审核:崔祎

2020年7月23日 10:49
首页    我家的健康故事    夫妻共赴大凉山传递爱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