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卒中识别早 救治效果好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脑出血)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缺血(脑梗死),造成脑组织损伤,导致残疾甚至生命危险。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十五个专项行动,其中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针对个人、社会和政府,提供了明确的指南。掌握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享有健康人生。
图为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开展胸痛中心及卒中中心应急演练。图/通讯员 罗小圆
定期体检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血脂异常达到40.4%,均呈现上升趋势。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能够和药物治疗协同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分别不低于55%和65%;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不低于60%和70%;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持续提高;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卒中中心均开展静脉溶栓技术;35岁及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不低于 27%和35%。
提倡居民定期进行健康体检;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经常测量血压;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及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检测1次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推进完善并发布脑卒中、胸痛“急救地图”
对于脑卒中,《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从社会和政府层面提出,强化脑卒中、胸痛诊疗相关院前急救设备设施配备,推进完善并发布脑卒中、胸痛“急救地图”。建设医院急诊脑卒中、胸痛绿色通道,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互联互通和有效衔接,提高救治效率。
二级及以上医院卒中中心具备开展静脉溶栓的能力,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和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具备开展动脉取栓的能力。加强卒中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联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溶栓知识知晓率和应对能力。
同时鼓励、支持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心肺复苏等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血脂检测仪器,扩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覆盖面,在医院就诊人群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增加高血压检出的设备与场所。
对于“三高”人群,《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规范化管理。
所有市(地)、县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胸痛中心,形成急性胸痛协同救治网络。继续推进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强化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考核,推广普及适宜技术。
掌握正确自救措施及紧急就医指导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从个人角度,就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科学指导。
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房颤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降低血压,控制血脂,保持健康体重,可降低脑卒中风险。建议房颤患者遵医嘱采用抗凝治疗。
早期脑卒中发病的特点是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者麻木,突然说话不清或听不懂别人讲话,突然视物旋转、站立不能,一过性视力障碍、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出现难以忍受的头痛,症状逐渐加重或呈持续性,伴有恶心、呕吐。出现这种情况时,应将患者放平,仰卧位,不要枕枕头,头偏向一侧,注意给患者保暖。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量快速到达医院。抓住4小时的黄金抢救时间窗,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可大幅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学习掌握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初期正确的自救措施及紧急就医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的部位(心前区、胸骨后、剑突下、左肩等)与心绞痛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程度重,并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松解领口,保持室内安静和空气流通。有条件者可立即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切忌乘公共汽车或扶患者步行去医院。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建议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酌情量力运动。患者的运动形式根据个人健康和体质确定,考虑进行心脑血管风险评估,全方位考虑运动限度,以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为主,如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
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开展第18个世界卒中日宣传活动
2023年10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要求,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有效开展,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世界卒中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做好2023年世界卒中日主题宣传活动进行部署。
《通知》明确第18个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为:“卒中识别早,救治效果好!”《通知》要求,各地要将世界卒中日主题宣传活动作为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围绕活动主题和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推动宣传脑卒中防治知识,营造脑卒中群防群控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地要制定宣传活动方案,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和宣传载体,丰富宣传手段,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提高群众参与度,推动宣传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
各地要动员有关学协会等社会组织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医疗卫生机构力量,针对高危、中危、低危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重点突出的宣传活动,有效普及脑卒中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为便于各地更好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还组织编制了“世界卒中日”宣传要点,鼓励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编印相关宣传材料,配合整体宣传活动的开展。
预防脑卒中 我们在行动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坚守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救治一线,守护患者健康。他们是患者身边的“健康守门人”。2023年10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健康守门人”和医疗机构担当作为,深入基层,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宣传,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水平。
图为10月25日,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高级卒中中心联合院工会、妇委会,组织相关临床科室开展“世界卒中日”义诊活动。图/通讯员 赵洁 王伟
刻苦钻研业务 把大爱洒遍天山南北
她是神经内科专家,技术精湛,每年都深入基层开展脑卒中规范诊疗及高危人群筛查、宣教和义诊工作,为降低新疆当地脑卒中的发病率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先后被授予脑卒中防治“优秀中青年专家奖”、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她就是李红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工作32年来,对患者,李红燕总是怀着温柔的关爱之情,与患者真诚沟通交流,消除他们的不安心理。救治过的患者都称赞她是“好医生”,很多“老病号”最后都变成了“老朋友”。
作为神经内科专家,李红燕将降低新疆当地脑卒中的发生率、病死率、致残率作为己任。为给患者救治赢得更多的时间,她给自己“找事儿干”,积极协调医院各科室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开设绿色通道,不断规范和优化流程,使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到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由120分钟缩短到20分钟。
李红燕深知最好的治疗就是预防,她再次给自己“找事儿干”,带领团队每年定点在基层社区开展脑卒中筛查,只为早早发现脑卒中发病苗头,可以多挽救一个生命,乃至一个家庭。从2011年至今,一个一个社区筛查下来,李红燕团队共承担了7万余名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任务,为降低新疆当地脑卒中的发病率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枝独秀不是春,为提高脑卒中的救治水平,李红燕带领团队每年对新疆多个县级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脑卒中规范诊疗培训,普及脑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知识。在她的努力下,新疆当地多家县医院都先后实现了溶栓治疗零的突破。
李红燕坚信:“我们一定能蹚出一条属于新疆的脑卒中防治之路,并将其中的优质经验固化成为能够推广的模式、制度,让新疆‘准卒中’患者受益。”
以新技术为矛 守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
“家里有很多亲人都从医,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对医生这个职业很向往,想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这是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邵江的心声。
1998年,邵江毕业进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工作,把儿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在医院心血管内科每年约4000余台次的手术量中,邵江每年可完成介入手术300余台次。由于长时间穿着重达20多斤的铅衣,邵江不仅经常腰背部疼痛,身高也矮了2厘米。
对心血管内科医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邵江更是如此,24小时待命已是家常便饭。他常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医生,这是我应该做的。”
一位78岁高龄的患者,在外院检查考虑为房颤所致的心源性脑卒中,需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但患者不能且不愿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转入医院后,邵江团队详细评估了他的病情,在充分听取患者想法后,决定为其行左心耳封堵手术。邵江带领手术团队,仅用一个多小时,便成功植入封堵器,完成了渝东北首例左心耳封堵手术。患者术后不到48小时顺利出院。
邵江还利用休息时间联合相关科室组建“心血管病人之家”,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的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讲座,制作的微视频、科普讲座等在重庆市健康科普比赛中屡次获奖。
作为渝东北片区电生理和先心介入领域的技术带头人,邵江常常主动思考谋划学科发展,组织医疗骨干钻研技术,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了三维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渝东片区空白。
此外,邵江还把新技术新业务带到基层,尤其在落实“集团导师制”“联合病房”等工作举措中,经常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业务讲座、现场宣讲、手术示范、学术交流等,在传帮带中,切实带领基层医务人员持续提升综合业务素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文/本报记者 郭祥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