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样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
现代人非常重视自身健康,一旦有不适症状,会主动前往医院就诊。医生可结合血液样本评估患者病情,拟定符合患者需求的治疗方案,落实各项治疗操作,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但有时候,临床检验结果并不能满足疾病准确诊断的要求,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血液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因此,分析不合格标本的产生原因,积极规避,提高血液检验样本的采集合格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1.准备原因。
血液检验对样本是有十分严格要求的,但可能还有部分患者不清楚。样本采集前需空腹12小时,禁止进食;样本采集前4小时不能喝水、抽烟。达到这两项要求,才能保证所采集样本的质量,以及最终所得检验结果准确、可信。但部分患者对上述要求不以为然,并未遵从医嘱,该吃吃、该喝喝,甚至会进食油腻食物,比如猪蹄等,这些行为均会降低血液样本质量,导致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性下降,最终导致采集样本不合格,不利于疾病早期准确诊断。为规避这一现象,医务人员需督促患者提前进行准备,保证血液采集质量。在采血前需询问患者是否禁食禁饮、具体时间,了解患者采血前三天的各项行为,包括用药和是否油腻饮食等。
2.采集原因。
血液样本采集工作由医务人员执行,主要是检验科的护士。个别情况下会因不熟练等原因,导致血液采集期间操作不规范与不准确。比如血液采集比例、采集后的储存方法出现问题,会降低血液样本质量,导致疾病诊断存在问题,不利于患者尽早治疗疾病。现今,医院的血液采集工作属于集中化工作,人流量比较大,更要求护士具备规范、科学、娴熟的采集操作技能与意识,保证采集的血样质量。为规避因采集原因导致血液样本不合格,医院需定期安排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升血样采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保证采血质量。
3.缺乏风险意识。
血液采集不仅对技能有要求,对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及管理意识也有一定要求。血液样本不合格的常见原因包括血液样本含量不足、凝血与溶血现象等。这些不合格现象可能和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有一定关系,例如,需要采血的患者比较多,可能导致患者的采血量不足,影响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凝血也是常见的不合格原因,患者受自身因素影响,静脉血管的充盈程度并不理想,存在血管弹性下降、细小等多种问题,从而导致患者的采血耗时比较长,血液比较黏稠,最终导致凝血现象的发生。
血液检验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早期治疗。积极分析血液样本采集不合格的诱发原因,制定可靠、有效的措施规避相应不合格现象,无疑可以提高标本质量,提高检验准确性,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文/丁娜(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