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治急性心肌梗死

 

 

在急诊临床工作中,常常见到因胸痛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快速识别、救治对患者的健康极其重要。急性心肌梗死,一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却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在短时间内夺走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然而,通过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健康防线,将这种疾病的威胁降到最低。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和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它指的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阻塞或断裂,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通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心悸、气促等,但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通常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为常见。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1.典型的胸痛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这种疼痛通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30分钟,且疼痛程度较重。胸痛可以表现为压迫感、沉重感或灼热感,有时还伴有胸闷或呼吸困难。这些症状可能会突然出现,且可能伴随一些诱因,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2.心电图异常。

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心电图会显示ST段抬高或压低,以及T波倒置等异常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演变,心电图的监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3.心肌酶学指标升高。

心肌酶学指标如CK-MBcTnI等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会升高。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心肌细胞的受损程度和范围,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血液检查发现心肌酶学指标升高,提示心肌受损。

4.其他诊断方法。

除了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外,超声心动图等其他诊断方法也可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检测心腔内血栓、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5.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的区别。

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相似,但心绞痛通常不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且疼痛时间较短。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能显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但不会出现ST段抬高或T波高耸等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此外,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检查中,心肌酶学指标通常不会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尽快恢复心肌供血、保护心肌细胞、预防并发症等。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急救治疗。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测、血压监测等急救措施。同时,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等治疗。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脏功能。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导管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则是通过移植血管绕过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达到恢复心肌供血的目的。

4.抗栓和抗血小板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抗栓和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常用的抗栓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与护理

1.康复计划。

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心功能,预防血栓形成,促进侧支血液循环的建立。患者应根据心功能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辅导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患者可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缓解压力、调整心态。

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预防意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合理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预防感染等。

2.饮食护理。

控制盐的摄入量,以降低血压和心脏负担。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减少脂肪摄入,以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建议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鸡胸肉等。

减少糖的摄入,以避免高血糖诱发心血管疾病。建议选择低糖水果和蔬菜。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建议每日食用足够的蔬菜、水果。

3.运动护理。

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剧烈运动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不良后果,因此,应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

4.预防措施。

戒烟限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

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心电图等,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遵医嘱合理使用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应避免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缺乏睡眠等。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我们对其有足够的了解,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并在必要时进行科学的治疗和康复护理,就能有效地降低其带来的危害,保护我们的身心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健康的生活。

文/黄嘉涛(揭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2023年11月20日 14:15
首页    养老    科学防治急性心肌梗死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