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溧阳站全景掠影

5月16日,“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溧阳站)在江苏省溧阳市成功举行。活动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大会组委会、溧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本次活动聚焦“救在身边”能力建设,以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的创新实践为切入点,对推动积极构建人民生命安全保障体系意义重大。

图为2024年度“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溧阳站)会场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大会组委会秘书长,中国家庭报社执行社长、执行总编辑宦小晶;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吴红辉;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市爱卫会副主任何小茜;溧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周永强;溧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丁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王勇;河南省鹤壁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红霞;北京急救中心数据和信息科主任张进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勇;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徐峰;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医务监督中心副主任梁辰;贵州省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葛兵出席活动。各省(区、市)卫生健康委和爱卫办的负责同志、中央及行业媒体代表参加活动。溧阳市融媒体中心赵博琨主持活动。

 

把应急救护科普宣传教育融入爱国卫生运动

 

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在致辞中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应急救护工作是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需求增加、提质增效的新挑战。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3个部门在全国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专项活动,积极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开展了“救在身边·救护伴行”“救在身边·景区守护”“救在身边·校园守护”“救在身边·科普宣传”“救在身边·最美救护员”和“互联网+救在身边”等活动,全民急救能力显著提升。
毛群安充分肯定了江苏省和溧阳市融合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中国行动的实践成果以及在应急救护方面的有益探索,他呼吁各地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组织优势、群众优势,以“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为抓手,加强部门联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促进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普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通过信息化、人工智能方式,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护工作成效。

图为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致辞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吴红辉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目前江苏省所有设区市和县级市全部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江苏省始终重视应急救护工作,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启动实施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通过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建设自救互救体验设施、在公共场所设置自救互救设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自救互救项目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意识与技能,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他表示,江苏省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与全国各地一起创新思路、提升能力,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图为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吴红辉致辞

溧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周永强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溧阳市聚焦打造“健康溧阳”目标,不断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具有溧阳特色的三级诊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此同时,初步构建起院前急救组织保障体系,结合城乡功能布局,人口规模、服务需求,统筹院前急救资源的科学布局,以两个市级公立医院院前急救中心和八个基层医院院前医疗急救站点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全区域的“1+2+8+X”区域医疗救治体系,实现中心城区12分钟、镇(村)30分钟内可达的“医疗急救圈”,并针对社会公众、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员等重点人群和救护员开展培训,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他表示,溧阳市会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坚持人民健康优先发展,将“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落到实处,围绕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应急救护科普宣传教育融入新时代的爱国卫生运动。

图为溧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周永强致辞

 

以典型经验分享促进“救在身边”能力提升

 

为加快推进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更好衔接,各地在开展“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过程中,涌现了一系列典型案例与特色做法。在活动第一篇章“救在身边·能力提升”中,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部门的代表分享了在应急救护领域的特色做法。
河南省鹤壁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红霞分享了鹤壁市红十字会大力实施“12351”工程、推动应急救护科普教育融入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1”是建立“一个基地”,即通过包括应急救护、地震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等体验区的“鹤壁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全面铺开应急救护培训工作。“2”是形成“双向合力”,加强与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打造应急救护培训新格局。“3”是夯实“三个基础”,按照“专兼结合”原则加强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建设,健全红十字志愿服务网络,发挥红十字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实现软硬件建设多管齐下。“5”是实施应急救护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五大专项行动”,传播心肺复苏、创伤急救、气道异物梗阻急救知识和技能,受益群众9.5万余人次。最后的“1”是打造“一个品牌”,让红十字“救在身边”成为健康促进和城市创建优秀品牌,“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理念深入人心。

图为河南省鹤壁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红霞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勇讲述了该校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完善急救教育育人体系的工作开展情况和典型经验。该校将急救教育工作作为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进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和救护服务阵地建设,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教育部首批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该校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严格按照《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逐步形成了“112233”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瞄准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一个目标”;突出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一个重点”;搭建学校急救教育培训平台和学校急救教育课程平台“两个平台”;建强师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两支队伍”;强化政校协同、业校协同、校企协同“三维协同”;推进纳入健康学校建设、纳入交流竞赛活动、纳入日常调查研究“三个纳入”。

图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勇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医务监督中心副主任梁辰从大型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现状出发,详细讲解了具体情境中应急救护保障工作的要点。近几年,大型群众体育赛事发展迅速,医疗等安全风险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标准化是有效解决群众体育赛事当中风险的重要途径。针对相关问题,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于2023年11月1日颁布了四个行业标准。其中至少有三个标准对赛事活动的医疗卫生服务进行了规范,并且涉及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包括人员资质、场地器材以及流程规范三个方面。她以各地马拉松赛事保障为例,说明了成立赛事医疗急救保障领导小组、确定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成立医疗救治急救队以及药品、医疗器械配备等流程的重要性。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除了做好大型运动会、国家队运动员平时的医疗和赛事医疗保障之外,还针对大众健身、全民健康和科学运动开展相关风险测评、运动处方门诊等,力争做好群众体育赛事当中的一些医疗、急救、风险防控等健康保障工作。

图为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医务监督中心副主任梁辰

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市爱卫会副主任何小茜分享了常州市构建市域一体化综合急救服务体系的实践和举措。近年来,常州市积极探索院前院内急救“一件事”改革,立足地理特征和空间布局,努力织密覆盖全市的急救“一张网”。一是打破区域壁垒,实现统一调度,尤其在跨界毗邻地区按可达性统筹120服务,提供真正就近、及时的医疗保障。二是打破系统壁垒,实现文字、语音、视频多手段“一键呼救”,并将120呼救功能逐步拓展至“我的常州”APP等公众信息化途径。三是打破数据壁垒,打造“上车即入院”救治新模式,形成“现场—车辆—医院”即时连线、多方协作、全流程的高效闭环。四是打破行业壁垒,打通急救优先调度系统和交警指挥系统,实现警医联动。五是打破人员壁垒,实现全民可及,自2023年起实施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急救技能“强化工程”、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急救水平“提升工程”、广大市民急救知识“普及工程”,分层分类精准培训。常州市将为“抵达得更快,救治得更好,调度更智能,服务更优化”这一急救服务体系核心目标而努力。

图为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市爱卫会副主任何小茜

活动现场播放了短片《上车即入院,急诊救治开启“零时差”高速通道》,通过模拟真实急救全程展示的形式,彰显了溧阳市对人民“智慧急救,让生命零等待”的承诺和高质量建设急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的行动力。
溧阳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市爱卫办主任潘建中介绍了溧阳市以数智赋能打造县域“黄金急救圈”,高质量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急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的具体做法。一是星火成炬,构建智慧急救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院前、院内衔接的一体化急救服务模式。二是数字赋能,开启绿色生命通道,构建了一个高效、智能、响应迅速的急救服务反应机制,最终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抢救零时差”。三是人人参与,打通急救最后一公里,开展“救在身边 科普宣教”活动,普及群众应急救护知识,提高群众应用效果。他表示,溧阳市卫生健康局将不断推动智慧急救体系迭代升级,探索智慧急救新方法、新路径,构建智慧急救新生态、新局面,让施救更加精准高效,科普更加深入有效,保障更加坚实有力,全方位、多层次筑牢卫生急救防线,赋能品质城市建设,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图为溧阳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市爱卫办主任潘建中

 

聚多方智慧推动“救在身边”服务升级

 

在活动第二篇章“救在身边·多维分享”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王勇,北京急救中心数据和信息科主任张进军,贵州省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葛兵,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徐峰共同围绕“加强应急救护服务,护航全民生命健康”圆桌对话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为加快推动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图为圆桌对话现场。左起:活动主持人、溧阳市融媒体中心赵博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王勇,北京急救中心数据和信息科主任张进军,贵州省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葛兵,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徐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认为,在院前救治中创伤救治占比接近一半,其中以交通创伤为首位,要实现针对这类紧急创伤救治的“上车即入院”,根据城市人口和区域面积,系统谋划创伤中心的数量、布局、规模体系并开展后续能力建设等问题就至关重要。而这正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国家创伤领域唯一国家医学中心、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单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单位,一直着力推动解决的事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在建立区域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体系、制订我国创伤救治教程、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等方面,作出了努力和贡献。目前有2500家医院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1900多家医院按照现在“溧阳模式”完成了区域急诊急救信息化覆盖,大大提升了创伤救治能力,降低了创伤救治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图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王勇表示,创伤救治离不开临床用血,在临床用血方面,科学的库存、快速的调剂、准确的输血是保证创伤病人救治的关键。在国家医学创伤中心指导下,北京血液中心日常有73个采血点,同时要保障北京14个国家医学中心的运转,承担着很重要的临床用血工作。在日常临床用血工作中,要有一个科学理想的库存和一个充分的调度应急机制。其中,应急机制主要是建立三支队伍:一是固定的无偿献血参与队伍,二是稀有血型队伍,三是志愿者队伍。同时,要加强信息化时代应急用血联动建设,包括远端储血点建设、临时血库建设和分级分类管理、输血医学医联体建设等。未来,相信在医疗用血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够科学保障应急处置和创伤救治。

图为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王勇

“在我国,人一生平均会使用3次救护车。”北京急救中心数据和信息科主任张进军以一笔“数字账”首先说明把120电话“接起来”的重要性。为应对急救咨询量的持续上升,北京急救中心启用了智能语音应答系统,对于咨询类电话,可以交由电脑智能语音回复,保证每一通电话能够在3秒内接通。二是保证从打120到救护车到达前的空档期,让老百姓能得到有效的救治。对此,他所在的团队研发了一套高级调度在线生命知识系统(简称ADLS),支持调度员在电话中迅速判断伤病情,指导呼救人实施必要的自救互救措施。目前,该系统在全国80个地级以上城市上线运行。三是把新的技术引入到120中来。在院前急救环节搭建了智能诊疗辅助决策系统,它会为急救医生提供相对准确的建议,提高120诊疗能力和救治水平。

图为北京急救中心数据和信息科主任张进军

贵州省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葛兵介绍了该院应用的“急救信息联动预警呼叫系统”。他透露,该系统对标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学术成果,具备伤情评估、人员呼叫、决策评估等功能,通过信息化支撑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院内专科三个团队的信息共享、联动。该院在2016年就开始使用这套系统,从项目的启动到实施和推广,一直都是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手术能力、综合救治能力、院前延伸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目前,该院严重创伤院内死亡率已经控制在个位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院准备在贵阳市打造一个创伤救治体系,完成高级创伤中心对严重创伤病人、其他创伤中心对其他创伤病人定点救治的布局,不断进行能力提升、设施设备建设,并通过信息化把这个体系做“活”。

图为贵州省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葛兵

在强化应急救护服务中,硬件设施的提升与技术流程的优化同样重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徐峰表示,急救的“三环理论”体系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和急危重症监护治疗,急诊急救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承前启后。苏州市在2015年出台了国内第一个城市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标准,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对此高度重视,并于2016年推广制定了江苏省“五大中心”建设标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急诊患者有两个基本诉求:一要高效,二要有效。为满足百姓诉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开始秉承“平战结合”和“实体化急救大平台”的理念设计急诊大楼,大楼包括应急指挥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直升机停机坪、急诊手术室、急诊ICU、急诊病房、急诊诊疗红/黄区等,床位达到200多张,抢救区域2000多平方米,每天可接诊急救1000人次,并提供无人机救援服务,大大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减少了重症患者的滞留时间,提升了患者在急诊时的就医体验。

图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徐峰

互联网具有高效率、高精准度的优势,院前急救则强调时效第一、生命第一,两者结合是现代急救网络体系高效化、智能化、精准化的必然趋势。在活动第三篇章“互联网+ 救在身边”中,溧阳大众版特色急救工具——“溧阳救在身边”小程序正式发布,将进一步助力智慧急救模式的提速提质,打通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

图为“溧阳救在身边”小程序发布仪式现场。左起: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潘国才;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大会组委会秘书长,中国家庭报社执行社长、执行总编辑宦小晶;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市爱卫会副主任何小茜;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吴红辉;溧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爱卫会主任丁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

当日上午,参会人员一行还到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燕山公园、溧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溧阳市人民医院实地调研,探访见证了当地在健康学校、健康环境建设和县域急救、慢病管理工作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综合施策的实践成果。
“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要求。2023年“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走过了7座城市,分别为江西赣州、江苏张家港、河南南阳、山东威海、湖南湘潭、四川泸州、北京丰台。2024年“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从云南昆明启航,今又走进江苏溧阳,接下来将走进更多城市,助推爱国卫生运动走深走实,为健康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中国家庭报记者 冯超

2024年5月20日 11:40
首页    健康速递    速递列表    “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溧阳站全景掠影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