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工作已深度融入健康溧阳建设

5月16日,2024年度“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走进江苏省溧阳市。当日上午,全国爱卫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司局负责同志,江苏省爱卫办和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溧阳市人民政府、市卫生健康局负责同志,以及城市代表、业内专家、媒体记者组成的调研团队,来到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燕山公园、溧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溧阳市人民医院实地调研,见证了溧阳市创新方式方法,织牢织密“救在身边”网络,深度融合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中国行动的实践成果。

 

急救知识培训融入健康学校建设

 

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指出,各地要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组织优势、群众优势,以“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活动为抓手,加强部门联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在客运航班、列车、学校、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设备,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急救知识培训,促进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普及。
学校既属于人员密集场所,又是开展健康知识普及的绝佳阵地。走进江苏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章程》宣传牌和广场两侧的急救知识宣传栏。从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操作,到“溧阳救在身边”小程序的使用,详尽的文字说明和图片示范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急救要领。

图为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急救知识宣传栏。中国家庭报记者 冯超 摄

“我校广场两侧的宣传栏经常性普及卫生健康知识,以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目前,全校配有3台AED除颤器,分别放置在教学区、活动区和生活区。”光华高级中学校长偰维国介绍,今年4月,学校又一次组织了师生参与急救知识培训,广大师生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一步增强了自救互救能力。

图为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教学楼内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备。中国家庭报记者 冯超 摄

图为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2024年4月举办的急救培训活动现场。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供图

该校同样重视从日常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方面去引导学生。在教学楼内,记者还看到供体育选修课和社团活动课使用的“动感单车”教室、舞蹈教室等。偰维国说,通过科学运动、科学合理膳食、心理健康环境支持综合施策,引导学生强身健体,追求健美,“学校近年来没有新增肥胖案例,肥胖率比较低”。

图为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的“动感单车”教室。中国家庭报记者 冯超 摄

 

急救科普、急救设施融入健康环境建设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在溧阳市燕山公园的共享绿地,一些市民在碧草间、林荫下搭上帐篷、铺上野餐垫,或休闲游憩,或运动健身,畅享静好时光。据了解,江苏省于去年首批开放共享公园绿地585处,溧阳市有14处,燕山公园即是其一。

图为溧阳市燕山公园共享绿地。中国家庭报记者 冯超 摄

“燕山公园有山有水,环境优美,我和女儿平时经常带孩子过来。”正准备放风筝的一位阿姨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也去过不少大城市,最爱的始终是生态宜居的家乡。
一个燕山公园,一段溧阳爱卫史。曾经,这里是采石矿、填埋场,山体破损、环境污染。当地坚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生态修复措施,这才“还绿于民”。如今,昔日岩石裸露的山体身披绿衣繁花,本土普遍适生的月季将燕山公园打造成怡人花海,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达到1万多人次。
作为溧阳市首个健康主题公园,这里还成为溧阳市第36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启动仪式举办地,随处可见的科普知识宣传牌与强身健体设施,把“健康城镇  健康体重”的主题也融入公园。

图为调研人员在溧阳市燕山公园聆听讲解。溧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徜徉在燕山公园,健康步道、健康驿站、健身器材等健康元素随处可见。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应急指示牌标注清晰,游客服务中心配备有AED。据工作人员介绍,公园会定期开展急救培训,宣传正确拨打120、正确操作AED、使用“溧阳救在身边”微信小程序等一系列科普知识。

图为溧阳市燕山公园内的健康步道。中国家庭报记者 冯超 摄

图为溧阳市燕山公园内的应急指示牌。中国家庭报记者 冯超 摄

图为溧阳市燕山公园内的应急疏散区指示牌。摄/中国家庭报记者 冯超

 

智能化融入急救体系建设


信息化技术在溧阳市急救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溧阳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市爱卫办主任潘建中介绍,该市通过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建了一个高效、智能、响应迅速的急救服务反应机制——“1+7+7”区域急救医疗信息平台。

图为溧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室大屏。中国家庭报记者 冯超 摄

在溧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研团队见证了该市院前急救的响应效率和质量。大屏上直观显示全市120车辆调度情况,包括当日的报警次数、出车次数、救治人数等相关信息,此外还会显示值班车辆定位、AED设备定位、2家市级公立医院急诊床位空闲状态等,从而为科学合理调度提供依据。

图为溧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室。 中国家庭报记者 冯超 摄

当出现突发事故,伤者无意识无法自主呼救,路人可以使用“溧阳救在身边”微信小程序视频呼救,调度中心直观了解事故现场情况。调度员问清地址、病情后,利用调度系统智能派车,同时将患者信息同步至司机端和救护车端并进行电话通知,实现指挥中心和救护车无缝衔接。路人等待救护车时,还可通过小程序获取急危重症科普知识,进行重症识别,导航至附近AED位置。救护车抵达后,医护人员对患者实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将数据通过5G物联网技术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和预警医院急诊平台,医院端则可做好远端挂号、实现远端监护。随车医生还可使用音视频会诊功能与院内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在线分析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救治方案。

图为溧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急救宣传牌。溧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通过统筹调度,“病人等医生”被转换为“医疗资源等病人”,真正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抢救零时差”。据了解,2023年,当地平均120呼叫反应时间降至15分钟以内。

 

急慢结合做好县域全面健康管理


调研最后一站来到溧阳市人民医院。该院既是“中国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示范单位”,也是“县域医院健康管理机构共创共建单位”。
溧阳市人民医院是当地“1+2+8+X”区域医疗救治体系中的两大骨干医院之一,在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一体推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医院门诊大厅,“胸痛卒中优先”的醒目标识、AED检查记录等细节,充分体现着该院将急救工作做实做细的决心。

图为溧阳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的AED。中国家庭报记者 冯超 摄

图为溧阳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中国家庭报记者 冯超 摄

最近,发生在该院门诊大厅的一幕“教科书式的专业急救”令许多溧阳市民记忆犹新。4月3日上午,37岁的王先生刚踏进门诊大厅,突然觉得胸口不适,四肢无力,跌倒在地。导医们反应迅速,分工行动,有的拨打急诊抢救室电话,有的去喊附近诊室的医护人员。该院副院长祁鸣和骨科主任医师张文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情况并安抚患者;门诊护士管玉露立即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并协助患者平卧放松,将其送至急诊室,确诊该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随即开通绿色通道,为其迅速安排并成功实施介入手术。

图为4月3日,溧阳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在门诊大厅抢救病人。溧阳市人民医院供图

溧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小平介绍,2023年该院院前急救接诊4837人次,占溧阳市院前急救总量的42.2%。今年溧阳市“1+8”急救站点布局运行以来,溧阳市人民医院第一季度院前急救1581人次,占比33.6%,3分钟出车率达到97%。
慢病管理同样是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重要举措。调研当日,溧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周杰介绍了当地慢病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溧阳市依托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建设,以“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构建起了覆盖全市各城镇、社区、街道的代谢性疾病管理体系。2023年初,在市卫生健康局的统筹领导下,在14个乡镇成立MMC基层分中心,并在每个分中心设置独立区域,配备血糖仪、血压计、身高体重测量仪、眼底照相机、动脉硬化检测仪等用于代谢性慢病筛查、检测、诊断。MMC1+X项目实行1年多,已入组管理8000余人,管理率达到70%。

图为调研团队参观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溧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编辑/王宇

2024年5月20日 13:49
首页    健康速递    速递列表    急救工作已深度融入健康溧阳建设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