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两种儿童常见口腔黏膜病
2024年9月20日是第36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题是“全生命周期守护 让健康从‘齿’开始”。实现牙齿健康的全生命周期守护,需要我们在各个阶段都保持高度的重视。从儿童到老年,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特定的口腔健康需求。通过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牙齿问题,我们可以让健康从“齿”开始,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为进一步普及口腔保健知识,提升人民群众的口腔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营造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做好2024年“全国爱牙日”宣传活动,《中国家庭报》特别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相关专家,围绕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进行科普。
刘传霞(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中心学科副主任)
手足口病:警惕人群传染
最近,一些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在感染手足口病后,出现了发烧和长疱疹的症状,并伴随着不断哭闹。那么,手足口病究竟是什么呢?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的常见急性传染病,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该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手、足和口腔黏膜上的疱疹或破溃后形成的糜烂和浅溃疡。手足口病容易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环境中流行。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更为常见。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至10天,病程大约5至7天。大多数患儿会突然发病,伴有1至3天的发热、咳嗽和食欲不振等症状。口腔内的疱疹多发于舌、颊黏膜和硬腭,也可能影响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疱疹容易破溃形成糜烂或溃疡。皮疹多出现在手掌、足底和臀部,呈现带红晕的斑丘疹或疱疹,2至4天后自行吸收干燥,形成薄痂脱落,一般不留痕迹。需要注意的是,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病情发展迅速,发病1至5天左右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极少数重症病例可能会危及生命。
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健康状况,感染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及时隔离,接触者也应注意消毒隔离观察,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注意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如有需要及时就诊,根据医嘱用药。
那么,平时儿童和家长该如何预防呢?首先,重视手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要洗手,避免饮用生水、吃生冷食物。其次,疾病高发期尽量不要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同时保持家庭环境清洁。第三,确保孩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以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第四,避免接触患儿,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定期检查儿童体温、双手和口腔,并加强日常用品和设施的消毒。最后,按照推荐的疫苗接种程序,为孩子接种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地图舌”:舌背上“游走”的炎症
不久前,一位小朋友的母亲偶然注意到孩子的舌头上出现了一块红一块白的斑块,位置似乎不固定,但孩子并未表现出任何不适感,这让她担心可能是某种严重的疾病。这究竟是什么情况,会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呢?
这种状况被称为“地图舌”,其特点是舌面上出现不规则形状的红色或粉红色斑块,周围环绕着黄白色的边缘,形似地图的轮廓。这些斑块的位置和形状会不断变化,因此,它也被称为“游走性舌炎”。“地图舌”通常是自限性的,意味着症状会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消失,舌头表面会恢复正常,进入缓解期,但有可能会再次发作。这种病症在儿童中较为普遍,特别是在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中。大多数情况下,患儿不会感到疼痛或其他不适,但如果伴有细菌或真菌感染,可能会在进食时感到疼痛。
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地图舌”现象,家长并不需要过度焦虑。当孩子在进食时偶感疼痛,这可能是由于舌面斑块与食物摩擦所致。此时,家长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缓解措施,如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漱口水帮助孩子清洁口腔,减少食物残渣对舌面的刺激,从而减轻疼痛感。同时,家长还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口腔卫生状况,定期指导他们正确刷牙、使用牙线,以维护良好的口腔环境。
除了物理上的护理外,家长还应注重与孩子的心理沟通,倾听他们的感受,解答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从而保持愉快的心情。此外,家长还应避免让孩子过度劳累,合理安排他们的学习和休息时间,鼓励他们参与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在饮食方面,家长更需格外用心。应确保孩子摄入的食物清洁卫生、营养均衡,包括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