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健康守门人】宁波市慈城镇中心卫生院中心家医团队的温情服务“三重奏”
导语:2024“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关注并鼓励在家庭健康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经过多维度评审,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个案例最终入围。我们期待通过这些优秀案例的带动引领,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健康服务和家庭健康守护中,携手共建健康中国新篇章。今天是宁波市慈城镇中心卫生院中心家医团队的故事。
在宁波市慈城镇中心卫生院,有5个全科家庭医生团队,他们分工合作、分管不同片区,以“大村辐射小村”的模式,将服务精准嵌入社区肌理,他们与居民有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链接。
慈城镇中心卫生院中心团队就是这5支队伍的典型代表。这支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药剂师、中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及医共体专家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用十年时间将“健康守门人”的角色从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温情服务,织就了一张覆盖4大社区、6个行政村的健康守护网。
这支家医团队曾获“浙江省优秀家庭医生团队”“2024年度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典型案例”等荣誉,荣誉背后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付出。一起来走近他们,看看他们的“家医”故事。
服务有温度:“仁心仁术”敲开居民心门
“家庭医生能做什么?不就是简单地看病开药?”“签这个不是没事找事吗?”……2015年5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初期,中心团队的医生常遭遇这样的质疑。如今,十年过去了,中心团队和居民从“陌生人”变成了“老熟人”,签约居民也从“不信任”化为了“离不开”。这背后,“仁心仁术”是钥匙,“待患如亲”是良药。
“陈医生,真是没想到啊,我20年的蛋白尿竟然在家门口的卫生院看好了,太不可思议了!再也不用跑大医院了。”76岁的冯爷爷乐开了花,第一时间找到他的家庭医生陈志华分享。而一年前,冯爷爷拿着处方到慈城镇中心卫生院配药时,还有些不信任为他看诊的陈志华。
原来,中心团队全科医生陈志华在接诊时发现冯爷爷血糖控制得不错,但蛋白尿却一直未能有效控制,便提议为老人更改治疗方案,控制蛋白尿。冯爷爷却有些怀疑:“我这个问题在大医院看了十几年都没看好,你们卫生院能看好吗?还是照着药盒配一下药吧。”陈志华并没有气馁,而是耐心向老人解释,在他的劝解下,冯爷爷半信半疑地让陈志华调整了治疗方案。
让冯爷爷没想到的是,仅1个月后,尿蛋白就明显下降,4个月后,尿蛋白指标奇迹般恢复正常,冯爷爷举着报告单冲进诊室:“陈医生,我这‘老顽固’服了!”如今,提起陈志华,他满是感激:“陈医生不仅控制住了我的蛋白尿,签约家庭医生后,他更是经常询问我的各项指标,并结合指标给我建议,我现在血糖和尿蛋白都控制得比较理想。”他还主动当起“健康宣传员”,推荐更多老街坊签约。
图为中心团队家庭医生上门为患者换药拆线
在签约居民眼里,自己的家庭医生就像亲人一样亲,这是中心团队家庭医生以真心换真心的成果。走进中心团队全科医生黄美芳的诊室,几乎每个病人来就诊,都会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和她打招呼。问得细、看得准、出手即真章,让她收获了一批批忠实的粉丝。
图为中心团队全科医生黄美芳坚持带病上岗,一边输液一边坐诊
快80岁、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刘老伯就是其中一个,即使忘记了很多事情,但每次吃药的时候,他总要念叨,“药吃完了,我要去找黄医生看看”,即使搬到了距离慈城镇100公里的宁海县,也依然要来黄医生这里取药,这场持续五年的“双向奔赴”,成为团队温情服务的生动注脚。
服务有巧思:“药盒卡片”细微之处见用心
在慈城镇中心卫生院的就诊患者中,老年人较多,就诊老年人记不清药名、说不清曾经的用药史怎么办?中心团队有妙招。
“这是‘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能帮助降血压的,您看看您之前吃的是不是这个药,粉白药盒……”在中心团队的诊室里,60多种慢性病、常见病用药药盒被制成识别卡,帮助前来看病的患者一眼辨药。这项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的“小巧思”,正是团队智慧服务的缩影。
图为药盒卡片
这个巧思来源于团队全科医生刘峰,十多年间,刘峰发现不少老年患者不记得药名,也说不清曾经的用药史。一次坐诊中,“有人拿着药盒来配药,患者说自己就吃这个药。”这次坐诊经历给了刘峰启发,从此他开始收集老年患者的常用药盒,把这些药盒制成卡片串成串,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看到盒子就能认出是哪种药。
三串药盒卡片,解决了太多的门诊难题,家住上岙村的张先生,频频出现腹泻症状,在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却未找出原因。通过简单的描述,刘峰得知他患有高尿酸症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想了解对应的用药史,但张先生无法说清楚药名。这时,刘峰拿出了他的三串药盒卡片,通过辨认,很快了解到他正在服用秋水仙碱片,而该药会产生腹泻的副作用,找到原因后,刘峰为他调整了用药,症结难题瞬间迎刃而解。
这个巧思不仅解决了很多老年患者的烦恼,还成了问诊的“钥匙”,让医生得以快速准确了解病情、病史。一个温暖的巧思,背后蕴含的是刘峰和团队对工作和患者的用心。
服务有创新:“全专联合”打通生命绿色通道
中心团队最与众不同的是服务模式上“全专联合”的创新。家庭医生利用医共体宁波市第九医院医疗健康集团的优质医疗资源,与总院专科建立起“双向转诊”的纽带,创新地为转诊患者提供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共同参与、共同诊疗的服务模式,有效解决签约患者看病就医不便的困难。
刚满75岁的陈老伯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模式所带来的便利。去年3月,家庭医生在日常接诊时发现了他存在肠梗阻的症状。“老伯伯,你的肠子可能有点小问题,我联系上级医院的专家帮你再仔细检查看看。”
在征得老人的同意后,家庭医生联系了医共体总院的肛肠外科医生,为他开通绿色通道顺利办理住院,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结肠癌,手术后,签约医生再次联系总院中医科对患者术后恢复进行调理并共同制定康复方案。家庭医生让签约居民有了健康守门人,而总院专科医生的加入则让健康守门人有了更大的底气和信心。就是这样的上下联动,大大解决了居民就医难就医不便的困难,让陈老伯倍感便捷和舒心。
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为生命跑出“加速度”。一次,中心团队的家庭医生到一位72岁患有糖尿病的老太太家随访,老人告诉医生,自己已经上腹痛、恶心四小时左右,已经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两小时,仍未见好转。考虑到老人无外出就餐、饮酒等诱发因素,既往无类似发作史,随访医生在征得老人同意后立即带着老人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随后联系医共体上级医院,为她开通绿色通道,顺利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老人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机。
“每条道路都有终点,但健康服务没有终点,这是我们的使命。”中心团队十年如一日,在持之以恒为民服务中播撒医者情怀、践行家医担当,用心用情做好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让更有温度的家医服务惠及千家万户。他们的路一直都在脚下。
文/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