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健康守门人】湖南省古港镇中心卫生院上门服务团队:将医院“背”进村舍,用脚步丈量健康
导语:2024“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关注并鼓励在家庭健康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经过多维度评审,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个案例最终入围。我们期待通过这些优秀案例的带动引领,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健康服务和家庭健康守护中,携手共建健康中国新篇章。今天是湖南省浏阳市古港镇中心卫生院上门服务团队的故事。
在湖南浏阳市古港镇的乡间小路上,总能看到穿着白大褂的身影——他们背着医疗箱,穿梭于村舍之间,为农村老人搭起了一座“移动医院”。这支由易仁林医生带领的12人组成的基层医疗团队,一年上门服务上百次,用行动诠释了“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的深刻含义。
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与服务设施较为匮乏,老年人想要寻求专业护理困难重重。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与城镇化浪潮的双重冲击下,往昔多代同堂的家庭模式逐渐瓦解,老年人倚赖家庭内部照护的机会日益减少。当子女远赴他乡谋生,当孙辈在学校寄宿,古港镇易仁林医生带领的基层医疗团队的上门护理服务,为农村老年群体的照护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行动不便的失能老人、子女外出的空巢老人,以及术后康复困难的特殊群体都是我们服务的重点人群。”易仁林主任介绍,团队主要提供三大服务内容:基本医疗服务(包括病情诊断、药物配送、伤口处理等)、康复护理(主要针对术后康复、功能恢复等需求提供的护理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生活方式指导等服务)。
“移动医院”进乡村
易仁林及其团队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以前看病要走好远,现在动动手指就能等医生来!”居民可以通过微信、电话进行预约,提交需求,医护人员利用休息时间接单,这种“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模式,让农村老人就医更加便捷。居民预约上门服务后,根据预约情况,团队会派遣合适的医疗护理人员前往村民家中,进行现场诊疗或护理。上门服务完成后,还会进行后续跟踪,提供后续的健康管理和定期回访服务,并收集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用于改进服务质量。
古港镇中心卫生院上门服务团队更像是居民们的“健康管家”。医生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排列着各项服务提醒。更换导管后,他们会通过电话提醒下一次更换的时间,对于到期未主动联系的患者,团队还会主动跟进……“跟我们的‘健康闹钟’一样,比自家儿女还贴心。”居民们由衷地称赞道。
医患同心显真情
“相处久了,就像是亲人、朋友一样。”易仁林这样评价自己与患者们的关系。
一位94岁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做了膀胱造瘘,每月一次的上门导管更换,成了他与易仁林医生及团队的“特殊约定”。这根导管不仅承载着医疗照护,更串联起医患间的深厚信任。“家里种的时令蔬菜总要给我们塞上些,我们推辞说不用,爷爷家里人却说‘这都是自家种的,不值几个钱。’”易仁林感慨道。再三推辞,却难挡这份质朴的情谊。
从打12345表扬,到乡里邻间主动传播夸赞,患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真挚的认可与感谢。优质医疗服务的好口碑如春风般悄然传播,让许多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通过最朴实的“口耳相传”了解到上门护理服务,“移动医院”的服务由此惠及了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
白衣执甲践初心
面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短缺的常态化挑战,古港镇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们以奉献诠释医者担当。“我们会利用休息、下班的时间去上门服务。过年期间也是一样。”易仁林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对得起这份责任与信任。”
针对农村地区健康素养偏低的现状,古港镇中心卫生院上门服务团队还构建了“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网络: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推送科普、宣传内容。线下不仅定期通过举办健康讲座,演示专业课件进行系统性健康知识讲解,还在接诊过程中将健康指导融入日常医疗服务全流程,力图实现健康教育场景的全域渗透。
当城市医疗巨轮破浪前行时,这些背着药箱的基层医者,也在用最真挚的方式诠释着“健康中国”的基层篇章。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创新思维和服务模式的转变,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地区的广大居民,湖南省浏阳市古港镇中心卫生院上门服务团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文/王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