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情况老人别抗拒拔牙

老人拔牙会面临哪些风险?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紧张或操作刺激可能诱发血压骤升、心律失常甚至脑溢血;对于有糖尿病的老人:免疫力低下易感染,需控制血糖后拔牙;对于有口腔肿瘤的老人:拔牙可能加速肿瘤转移或影响创面愈合。虽然拔牙风险较大,但以下三种情况不应抗拒拔牙:严重龋齿、牙周病晚期、病变阻生牙。


1.严重龋齿。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高达65%至70%,65至74岁老年人龋患率98.4%,未治疗率超90%。多地调查显示,老年人龋病患病率仍稳定在98%左右,根面龋尤为突出,78.9%至91.7%的龋齿未接受治疗,部分因认知不足或行动不便延误就医。龋病由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四要素共同作用导致。老年人牙龈退缩致根面暴露,唾液分泌减少,根面龋风险升高3倍,龋坏呈“腰带状”环绕引起牙齿折断风险。大而深的龋洞接近或者达牙髓,会引起牙齿疼痛、咬合痛甚至引起面部肿胀、张口受限、发热。严重龋病通常需要护髓后充填或者根管治疗后嵌体或者(桩)冠修复。严重龋病有可能引起咀嚼效率降低、感染扩散、败血症、心脏病风险升高、糖尿病恶化、口腔癌隐患,所以对于不可修复的残根残冠建议拔除。老年人如何降低拔牙风险呢?术前CBCT评估;控制好血糖、血压;超声骨刀微创拔牙,降低术后肿胀率;即拔即种,避免骨吸收;糖尿病患者术前口服抗生素;骨质疏松者:避免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阿替卡因麻醉与镇痛术中疼痛控制更佳;术后镇痛,避免阿片类药物(老年人便秘风险);术后护理强化:24小时冰敷、流质饮食、禁止吸烟/漱口;创口保护;术中全程心电监护;放化疗患者术前2周停用抗骨吸收药物,预防放射性骨坏死。


2.牙周病晚期。60岁以上老年人牙周病患病率高达80%以上,是导致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农村老年人牙周病患病率达85%,吸烟者风险翻倍:吸烟老年人牙周病患病率是非吸烟者的2.3倍。牙周病(牙周炎)的形成是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槽骨等)的慢性炎症性破坏。糖尿病老人高血糖环境促进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积累,加剧牙周炎症反应。牙周病的局部危害:牙齿继续破坏、邻牙受累、咀嚼功能丧失等;全身健康风险:感染扩散、心血管问题、糖尿病恶化等;生活质量影响:疼痛、口臭、美观问题等。当牙齿因严重破坏或引发全身健康风险时,必须拔除以防止进一步损害。牙周炎必须拔牙的核心标准是“牙齿失去功能保留价值”或 “威胁全身健康”,如出现牙齿Ⅲ度松动(无法保留)、牙槽骨吸收>根长2/3、引发全身感染或疾病恶化则需要拔除患牙。拔牙术前风险控制:控制血糖、血压;抗生素预防;CBCT三维扫描;骨密度检测、超声骨刀分牙、术中监护、营养支持等。


3.病变阻生牙。阻生智齿发生率为35%至60%,阻生智齿中70%至85%会发作智齿冠周炎,含牙囊肿占颌骨囊肿的20%至30%。因其萌出位置异常、空间不足等原因,常引发多种病变。由于智齿位置靠后,刷牙难以彻底清洁易龋坏,阻生智齿导致邻牙龋坏率高达80%。对于没有咬合功能以及有病变的智齿建议拔除。由于病变智齿位置的特殊性、第三磨牙牙根多且弯曲、下颌骨骨密度较高以及阻生等复杂性,拔除智齿术中时间长可能会引起术后肿胀、面部肿胀、邻牙损伤、下牙槽神经损伤、干槽症、术后感染、上颌窦穿孔、术中出血等并发症。

 

4.拔牙后,老人如何做好后续护理?老年人拔牙后的护理需结合其生理特点(如愈合慢、基础病多)调整措施。
①咬紧无菌纱球/棉卷40至60分钟,期间勿频繁吐口水或检查伤口。24小时内禁止刷牙、漱口、吸吮(如用吸管)、舔舐伤口,防止血凝块脱落引发干槽症。
②术后前6小时,每冰敷15分钟休息15分钟,冰袋外裹薄毛巾防冻伤。
止痛药选择:若疼痛明显,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避免阿司匹林(增加出血风险)。
③2小时后进食:选择室温流质或软食。禁忌食物:术后3天禁烟酒、辛辣、过酸食物。
④抗生素使用:复杂拔牙(如阻生智齿)或糖尿病患者,口服阿莫西林。体温监测:若体温>38℃或创口脓性分泌物,立即就医。

文/周旭高(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2025年3月20日 09:15
首页    养老    三种情况老人别抗拒拔牙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