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健康好声音】政协委员王宁利接受中国家庭报专访:心系青少年眼健康,拥抱人工智能浪潮

 

“除了失去生命,没有比失去光明更可怕的事情”,这是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王宁利深耕眼科领域近四十载,提出了开角型青光眼机制的新学说,建立了青光眼新诊治体系,惠及百万患者,被誉为“光明使者”。他认为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全生命期,始终将“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理念贯穿实践,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两个重点人群,聚焦近视等屈光不正、白内障、角膜盲、眼底病、青光眼等重点眼病,攻坚克难,守卫光明。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宁利始终坚守责任与使命,为提升我国全民眼健康水平、促进眼科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竭尽全力。他深入基层调研,将临床实践中的痛点转化为提案——从建议加强家庭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作用,到建议将致盲性眼病纳入国家慢病筛查与管理,再到建议将更多符合临床的眼科药品纳入基药目录,这些带着温度的提案背后,是他“上接政策、下连民生”的履职担当。

 

王宁利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心系青少年眼健康

 

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是关乎国家未来和个体生命质量的重要议题。《“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将儿童青少年眼健康列为优先领域。作为全国知名眼科专家,王宁利近几年的两会提案,也一直心系儿童青少年的眼健康和视力健康。

 

 

2019年3月3日,站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王宁利回答记者有关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提问时说:“近视防控没有‘神医’、没有‘神器’,必须要靠国家战略,需要全民行动。”“每天户外两小时,强身健体防近视”——是王宁利2021年两会提案中的核心内容。2022年,他向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交了《关于提升家庭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重要地位的提案》,他表示政府及社会力量在近视防控方面展开的各项有效措施主要落实在校园,但0至18岁儿童青少年总体在校时间仅占全部时间的一小部分,其余很多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因此,家庭和家长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今年两会期间,在接受《中国家庭报》专访时,王宁利又一次提到,家长在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是青少年近视防控、保护眼健康的主要战场。王宁利建议,家长应主动带学龄前儿童进行眼科检查,最好是一年一次。他解释:“眼科检查重点关注的是远视储备量,可以通过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近视防控手段,当然不只是近视防控,有些儿童有先天性眼底疾病,也能通过眼底检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对于已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王宁利特别强调家长需实现角色转型——从“学业施压者”转变为“健康守护者”。他指出,家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近视防控环境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家长要做减压减负的推动者,意识到眼健康的重要性,了解更多眼科知识和近视防控知识;遵守“20-20-20”护眼法则,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例如利用周末开展远足、骑行等自然光照充足的户外运动;创新“视听转化学习法”,在课后安排音频课程等非视觉化学习形式,实现知识获取与眼部放松的双重效益。

 

AI助力提质增效

 

前段时间,DeepSeek火爆出圈,吸引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各行各业。两会期间,DeepSeek也被多次提及,在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医生”“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医疗行业”成了热议话题。

 

今年,王宁利的提案就与人工智能相关。他认为人工智能发展为医学领域赋能,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赋能不仅惠及医生和医疗机构,更延伸至患者群体。

 

当前,由AI技术引发的医疗模式变革已在现实生活中悄然展开。王宁利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关于DeepSeek的诊疗故事。某日接诊时,一位患者在听取王宁利的诊疗方案后,突然打开手机展示其通过DeepSeek获取的AI诊断报告:“王教授,平台给出的结论和您的判断有出入。”这令王宁利心头一紧:“莫非我的诊断存在疏漏?”经仔细比对发现,患者在AI问诊时仅输入了眼部症状,却未提及他的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当补全全身疾病信息后,DeepSeek重新生成的诊断与王宁利的判断高度吻合。

 

王宁利感触颇深:“患者通过人工智能获取健康知识正成为趋势,人工智能的使用给医生带来了‘挑战’,但不要觉得患者是拿着人工智能来找麻烦。其实并非如此,没有一个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医生,医生要利用好人工智能这个工具,医患沟通反而能更聚焦核心问题。”

 

人工智能也能为医院的发展提质增效,王宁利认为人工智能在提高诊断效率、辅助临床诊断、加强患者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王宁利还告诉记者,他和他的团队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伏羲慧眼”人工智能大模型,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具备强大的筛查诊断能力,能够精准识别多种眼科疾病,真正实现了“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他还透露,“伏羲慧眼”目前主要是图像大模型,下一步,他和团队计划将语言大模型融入进来,融合后,该模型对眼科疾病的诊断和科普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不断挑战自我 勇攀健康高峰

 

63岁,王宁利解锁了人生新爱好——骑行锻炼。在北京郊外的公路上,这位眼科权威专家身着骑行服的身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图为王宁利在骑行中

 

作为一名骑行爱好者,王宁利有着超乎寻常的毅力。63岁时,王宁利完成了环青海湖骑行,历时一天半,环湖365公里,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公路骑自行车,需要面对的是无处不在的高原反应、巨大的体能消耗,为此王宁利提前几个月健身,储备体能;64岁时,他用三天时间完成了环云南三大高原湖泊骑行的目标,滇池、抚仙湖、洱海的平均海拔超过1800米,王宁利平均每天行程超过100公里,继续挑战极限,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一如他在眼科领域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

 

如今,王宁利仍坚持每月两次、每次一百公里以上的骑行运动,他的目标是在70岁之前骑行4万公里,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依然坚持到底,永不言弃,是他一直以来的信念,也是支撑他骑行的力量。享受运动乐趣、选择合理频率、做好身体防护、坚持吃动平衡,或许就是王宁利健康的秘诀。

 

王宁利告诉记者:“骑行不仅是一项有益身心的运动,更是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在骑行中可以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也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春天,惠风和畅,正是骑行好时节,王宁利向《中国家庭报》读者发出邀约:一起绿色出行、低碳骑行,共享健康生活!

文/王玥

2025年3月21日 15:21
首页    两会健康好声音    关注    【两会健康好声音】政协委员王宁利接受中国家庭报专访:心系青少年眼健康,拥抱人工智能浪潮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