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防治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副院长彭炜:防癌要做到“三管、一主动”

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要求各地重点围绕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诊疗等内容,广泛开展癌症防治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形成防癌抗癌合力,增强全民科学防癌意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在持续推进癌症防治工作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本报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副院长彭炜进行专访,听她谈谈肿瘤防治的经验和要点。

 

彭炜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副院长

 

云南省癌症发病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高发癌种有哪些,与地域生活方式是否有关呢?

 

彭炜:

据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212.26/10万,中标发病率为150.33/10万;粗死亡率为124.88/10万,中标死亡率为82.45/10万,低于2018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中标发病率(190.16/10万)及死亡率(100.82/10万),整体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高于全国水平。

 

(粗发病率,是指一定期间内,特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中标率,即全国各地均用某同一年份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构成作为标准进行标化后得到的率。粗死亡率,可简称死亡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死亡数,反映当地居民总的死亡水平,表达某疾病对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的全部人群生命威胁程度。)

 

从癌种看,肺癌位居我们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发病首位,女性乳腺癌次之,之后依次为结直肠癌、肝癌和甲状腺癌。同时,肺癌也是云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首位,其次是肝癌、结直肠癌、胃癌和女性乳腺癌。近年来,云南省癌症防治能力取得了明显提升,但仍然面临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滇东北(宣威)等地区肺癌高发的严峻形势。

 

导致云南省恶性肿瘤流行特征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生活习惯,云南省少数民族居多,有独特的饮食习惯,如喜食腌制、烧烤等;二是环境因素,室内空气污染、燃煤等污染;三是感染因素,乙肝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四是遗传因素,像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结合云南省环境与人群特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在区域性癌症防治中有哪些针对性策略

 

彭炜:

一是开展高发现场重点癌种筛查。结合云南肺癌高发态势,我们医院牵头开展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遏制肺癌攻坚行动项目,在8个州市12个筛查机构开展肺癌筛查工作。

 

二是开展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随访。探索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随访模式,试点开展高精度的肿瘤登记随访,提升全省肿瘤发病死亡与生存预后趋势预测能力。

 

三是承担城市癌症早诊早治工作。推广癌症早筛、早诊及早治技术,培养癌症筛查与早诊人才,提升全省癌症筛查与早诊技术水平。

 

四是开展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我院开展肿瘤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研究工作,为制定有效的肿瘤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五是肿瘤防治科普宣教。我们构建了癌症科普宣教长效机制,打造民族的、世界的科普系列作品,传播科学防癌理念,提升全民防癌意识。

 

您如何看待科普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在肿瘤防治科普上做了哪些工作,形成了哪些经验

 

彭炜:

科普是肿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线”。它能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尤其在云南及周边地区,通过科普可有效提升早筛意识、破除偏方误区,推动肿瘤防治关口前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在科普工作中重点打造“立体化科普矩阵”

 

一是精准分层传播。针对普通人群,我们通过短视频、讲座等形式宣传肿瘤防治核心知识,如吸烟与肺癌、HPV疫苗与宫颈癌的关联;针对高风险人群,我们制作宣传手册,开展患教活动,举办线下义诊咨询,定制化推送筛查指南。

 

图为2024年度“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科普专项行动活动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门诊楼前举行的科普咨询活动

 

二是本土化创新。结合云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少数民族聚居特点,我们医院将科普作品翻译成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语言和彝族、白族、壮族、哈尼族、傣族等我国少数民族语言。

 

三是医防深度融合。依托肿瘤专科联盟、对口帮扶等项目,我们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医院,开展“癌症筛查+科普讲座”一体化服务。

 

我们的经验在于,科普不仅是“知识灌输”,更要贴近生活、回应关切。比如通过真实患者案例讲述“早癌治愈故事”,比单纯说教更能激发行动;利用“医院—社区—家庭”三级网络,让科普从“一次性活动”转化为“持续性影响”。

 

图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在肿瘤防治宣传周的地铁宣传

 

今年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请您谈谈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大家远离癌症?

 

彭炜:

健康生活方式是防癌的“天然疫苗”,核心可概括为“三管、一主动”

 

“三管”指的是:一要管好“入口”,减少高盐、高糖摄入,多吃新鲜蔬果等;二要管好“行为”,坚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严格控烟、限制饮酒等;三要管好“情绪”,长期焦虑、抑郁会抑制免疫力,建议通过社交、兴趣爱好释放压力,避免“情绪内耗”。

 

“一主动”指的是主动“早筛”。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防癌体检,结合家族史和风险因素选择体检项目(如肺癌高危人群做低剂量CT,结直肠癌查便潜血+肠镜)。

 

这些习惯看似简单,关键在“长期坚持”。比如每天多吃一口菜、少抽一根烟,积累起来就是对健康的“复利投资”。

 

作为云南省的肿瘤防治中心,医院不仅服务于本省的患者,还吸引了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患者,在肿瘤防治上,医院未来将从哪些方面继续发力

 

彭炜:

云南地处“一带一路”关键节点,我们医院将“区域协同、全程管理、技术创新”为方向,打造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肿瘤防治先锋。

 

一是构建跨境防治网络,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共享病理诊断、影像资料、治疗方案,让周边国家患者在本国即可获得我院专家指导。

 

二是创新“科普+文化”模式,针对东南亚多元文化背景,我院开发多语种科普动画、科普手册,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科学防癌”理念,让健康生活方式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

 

未来,我们不仅要做“疾病治疗的终点”,更要成为“健康守护的起点”,让每一个家庭都能从科学防癌中受益,拥抱健康生活。

文/王玥

2025年4月18日 09:50
首页    健康速递    速递列表    全国肿瘤防治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副院长彭炜:防癌要做到“三管、一主动”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