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医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推进落实《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0年10月23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改善医疗服务、彰显医学人文、促进医患和谐、实现医学模式转型的务实举措。


为推进落实《实施意见》精神,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紧密结合首都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按照“高位谋划、统筹推进、系统布局、规范发展”的思路,着重从构建体系、建强队伍、探索模式、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全面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89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其中,三级医疗机构共52家,较之前增加了33家。

 

图为医务社工为患者家属进行居家无障碍设计改造指导。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


强化医务社工培育 探索医务社工发展模式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确定134家医务社工试点单位,从试点单位中遴选并培育了30个有创新、可复制、能推广的医务社工示范项目,为肿瘤、认知障碍、脑卒中、肾移植、辅助生殖、先心病等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社会救助、小组支持服务;在医养结合、慢病管理、院前急救志愿服务等方面,嵌入医务社工服务,提升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通过培训、督导等形式精准培育,项目成效初步显现,发挥了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激发了医务社工发展内在力量,提升了医务社工专业水平,推动了医务社工模式的探索发展。截至目前,30个项目提供个案服务1669个,受益患者2874人次;小组活动98个、332节,受益患者3765人次;社区活动128次,受益群众16384人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复合型医务社工人才


按照《实施意见》要求,鼓励各单位通过招聘、转岗、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充医务社工队伍。针对专业人才短缺、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政策宣贯,强化实操能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 4 次医务社工培训和团体督导;推动医校联合,建立医务社工临床实践教学联盟;为持续提升医务社工岗位胜任力,开发培训平台,录制精品课程,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分层分类的医务社工培训体系,努力培养一批适合卫生健康系统需要的医务社工复合型人才。


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265人,其中,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113人,兼职医务社会工作者152人。三级医疗机构的医务社工总人数达151人,较之前的84人增长了80%。


凝聚各方力量 开拓医务社工发展局面


进一步加强与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推动探索医务社工继续教育机制;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发挥医务社工专委会优势,整合社会力量,联合公益机构,建立北京医务社工体系建设项目,在人才培养、项目培育、标准制定等方面持续助力医务社工发展。


提升社会认知度 营造医务社工发展良好氛围


针对医务社工社会认知度较低,职业价值及角色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加大医务社工宣传,指导医务社工专委会开设北京医务社工公众号,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和公益传播平台;以国际社工日等宣传节点为契机,以项目单位经验做法为重点,多次组织媒体到医院深度采访报道,传播医务社工的职业内涵和社会价值,不断提升医务社工的社会认知度。


下一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扩大医务社工覆盖范围,持续培育一批医务社工示范项目,探索医务社工服务模式,加大医务社工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医务社工专业化水平,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首都医务社工高质量发展。


典型案例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提供心理支持 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图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医务社工开展患者个案讨论及督导工作。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综合性康复机构,1988年设立社会康复科。历经34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心已基本形成依托康复治疗团队,覆盖患者生存、教育、就业、社会参与四大领域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每年为患者提供个案服务400余例、小组活动50余次,受益患者和家属达5000余人次。


中心住院患者因为身体原因,普遍具有抑郁、焦虑、康复信心不足等问题,医务社工通过个案服务,运用专业方法舒缓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例如,医务社工到神经康复科查房时,发现一位大学刚毕业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心情极度抑郁,不愿主动与人交流,康复进展缓慢。经过综合评估后,医务社工多次为该患者进行个案治疗,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鼓励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社工组织的情感支持小组和游艺活动,为患者进行职业能力评估,制订职业能力训练计划,积极为其实现职业理想创造条件。患者的抑郁症状逐渐得到了缓解,并积极主动进行康复训练。


除个案服务,医务社工还组织患者参加园艺治疗、趣味运动会、医患春节联欢会等人文关怀类小组和文体活动,累计受益达3000余人次。这些活动为患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丰富了住院生活,增强了患者的康复信心和勇气。


下一步,中心将以服务康复患者为核心,发挥传统优势,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继续把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全面康复的主体业务来抓,进一步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和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聚焦老年人健康需求 有效发挥社工专业特质

 

图为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社工指导老人做肢体康复训练。
 

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辖区有24个村居委会,总人口为71554人。作为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医务社工试点单位,中心于2021年4月成立医务社工科,以“心理——社会支持、社会资源整合、医患关系调适、志愿者管理、社区健康服务”等内容为重点,全面开展试点工作。


数据显示,上庄地区老年人对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求及服务期待逐年增高。中心尝试“医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合作,以老年人为工作重点,从“治未病”“控慢病”“管失能”“探安宁”四个方面入手,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全方位探索医务社工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嵌入和发展模式,并初步形成了家医团队、周边三级医院、各高校社工专业志愿者等资源库,持续改善辖区内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健康水平。


一是在个案服务方面,医务社工科持续关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健康需求,为6名失能高龄老人,提供医疗资源方面的信息与支持。


二是将小组工作方法融入慢病管理。医务社工选取老年人最常见的高血压问题作为介入方向,以“自我效能感”为评测依据,设置基线进行前后对比;选取合理用药、情绪管理、运动健康等元素,将其巧妙融入各类桌面互动游戏,寓教于乐,始终将老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


三是将社区工作方法融入健康教育,联动中心慢病科举办“健康消夏游园会”活动,医务社工对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


中日友好医院 探索面向患者群体的人文关怀服务

 

图为中日友好医院医务社工组织患者开展新年联欢会、健康知识竞赛等各类主题活动。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医院不再以治疗为中心,而是以患者为中心。医务人员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疾病和症状,还需要多从人文视角出发,“看见”并回应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


中日友好医院积极响应《实施意见》,努力探索建立现代医院医务社工服务体系,于2020年12月起引入第三方社工机构服务,驻派一名督导和两名社工,探索面向患者群体的人文关怀服务,解决患者看病就诊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焦虑、照顾压力、经济困难、医疗抉择困难、医疗理解偏差等诊疗之外又影响治疗与康复效果的问题,为患者送去温暖,体现医学人文关怀。


在工作中,医务社工除了点对点的服务临床个案,还会运用小组的工作方法,将具有相同特定病种的患者组织起来,相互赋能,提高疾病适应性和诊疗配合度。目前,医院开展医务社工介入肾移植受者全程管理项目,在线上,结合科室健康教育计划,组织病友进行康复经验分享,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


同时,医院为移植门诊随诊患者定期开展心理支持小组服务,以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同伴支持与生命意义探寻为主题,开展线上小组活动;以及开展“肾”得吾心全人支持小组与守护“肾”体正念练习小组活动。


此外,为进一步回应肾移植病友互助的需求,医务社工开启了“肾”情独白——重生故事系列活动,邀请医院的肾移植术后患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汇总成病友故事集,用患者自己的智慧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去影响、帮助其他病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遵循专业理念 打造服务品牌

 

图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认知障碍患者家属照护支援营小组”协助照护者舒缓情绪。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12年成立医务社会工作部。2019年,医务社会工作部对现有工作进行了整合,设立专职社工岗位,招聘专业人员,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自2019年起,医务社工聚焦医院神经内科认知障碍患者及其照护团队、神经外科和儿科小儿病患及其家庭开展专业化服务,打造服务品牌。医务社工设计开展“耆智360——认知障碍患者及照护团队支援计划”,该项目组织认知障碍患者开展桌上游戏小组、为患者和照护者提供照护辅导小组、为医护人员提供放松减压工作坊等服务,旨在提升认知障碍患者对疾病的积极应对能力和自身感受,并减轻认知障碍照护者的照护压力。


下一步,宣武医院将积极探索综合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提升服务专业性、创新性。一是结合医院实际,聚焦医患需求,探索专科化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在现有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临床科室,细化专科病种及需求,将医务社工服务嵌入到医疗流程中,实施专科化、精细化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二是搭建资源平台,合作借力,进一步开展资源链接工作。立足服务对象需求匹配资源,完善出院安置、医院——社区联动及医疗救助等服务,以协助病患及其家庭重建社会支持系统。三是开展理论研究,建立服务体系。在实践中提升理论、通过项目进行研学,提升医务社工理论素养及实操技能,使服务内涵更加清晰、服务方法不断创新,为开展高质量专业化医务社工服务打好基础。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
 

2022年3月31日 20:28
首页    健康中国行动    文字列表    推动医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