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岚:天籁童声背后的筑梦人
还记得立春那天,“鸟巢”里唱响的那首《奥林匹克颂》吗?来自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的孩子们,用天籁之音征服了全世界。未来,关于天籁的传奇还将续写,只是台下永远都不会再投来一个人的注目了。3月21日晚,那个一手把孩子们送上北京冬奥舞台的邓小岚奶奶因病离世。
邓小岚,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1943年邓小岚出生后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整整3年。2004年退休后,邓小岚开始奔波于北京和马兰村之间,用音乐启迪孩子们的梦想,把生命献给了太行山深处的“马兰花儿”们。
传承——我就是马兰人
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社所在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曾带领晋察冀日报社的同志们在马兰村生活和战斗过。1943年秋,日军发动扫荡,妄图剿灭报社。马兰村及附近乡亲为掩护报社,19人惨遭杀害,无一人泄密。
一次突围后,邓拓的爱人丁一岚在被烧毁的破屋里生下邓小岚,危急之下将她寄养在马兰村附近的麻棚村老乡家里生活了3年。因此,邓小岚从小就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曾说:“母亲希望我记住,马兰村不仅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更是父辈们战斗的地方。”
多年来,在邓小岚案头,一直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南邨人”,一枚是父母送给她的“马兰后人”。其中,“马南邨”正是“马兰村”的谐音。邓小岚一直把马兰村视为第二故乡。她说:“我就是马兰人。”
奉献——义务支教18年
2003年,退休后的邓小岚和原来报社的老人们回马兰村扫墓,遇见一群同来扫墓的孩子,谈笑间她请孩子们唱支山歌,但令她意外的是孩子们连一首完整的歌都不会唱。音乐是邓小岚的一大爱好,在她看来,音乐是打开心灵的窗户,孩子们这么美好的年华怎么能没有音乐陪伴。于是,邓小岚萌生了将音乐带到孩子们身边的想法。
彼时的马兰小学并没有音乐课,更没有音乐老师、音乐教室,音乐教育几乎是从零开始。面对这些困难,邓小岚并没有退缩,她不仅拿出了自己的退休金,还动员北京的弟弟妹妹凑了4万元,盖了7间校舍,从此孩子们有地方学音乐了。
不仅如此,邓小岚还从北京带了闲置的小提琴,在亲友们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架子鼓、电子琴、钢琴、长笛、黑管等乐器也逐渐配备好,孩子们不仅能跟着邓小岚学唱歌,也能接触到乐器。2006年,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并在2008年10月,带领这支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走进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一场“马兰小乐队小型音乐会”。
义务支教18年,邓小岚为马兰村协调捐赠了近500件乐器、数千册图书,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其中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圆梦——山里娃唱响冬奥
音乐不仅给马兰村的孩子们带来了快乐,更给他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去年9月中旬,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导演组通过网络报道注意到阜平有一群爱唱歌的孩子,便想着请他们组建一个合唱团,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为全世界的观众演唱奥林匹克会歌。经过层层选拔,来自阜平县城南庄镇5所小学的44名孩子入选,其中8人来自马兰小乐队。
在北京集训期间,邓小岚陪孩子们一起训练,彩排时陪他们一起候场,为他们加油打气。当看到孩子们站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邓小岚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她看来,音乐让孩子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更自信、更乐观。18年岁月如歌,邓小岚把音乐的种子撒在了马兰。如今,孩子们怀揣着爱和希望,把动听的歌声传遍了马兰,传遍了周围的群山,传遍了全世界。
作者/张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