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
乙肝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被分为大三阳和小三阳。那么,到底什么是大三阳和小三阳呢?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大三阳和小三阳的有关知识。
什么是大三阳和小三阳
要想清楚了解大三阳和小三阳,应事先对乙肝有一定了解。乙肝即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因乙型肝炎病毒所造成的病毒性肝炎,其发病原因和疾病的进展与病毒、感染者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关于乙肝的症状,轻度乙肝有乏力、头晕、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重度乙肝有明显的、持续的肝炎症状,包括乏力、腹胀、尿黄等,同时有肝掌、蜘蛛痣和脾脏肿大等特异性症状,而中度乙肝的症状处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大三阳就是在进行乙肝病毒“两对半”的人体血清学检查时,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小三阳同样是在乙肝病毒的临床检查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区别于大三阳的是,小三阳的HBeAg阳性不同,患者HBeAg转阴,抗-HBe变为阳性。
需要关注的是,小三阳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一种说明患者病毒的复制得到了有效的抑制,病情开始好转,意味着预后良好;还有一种可能是乙肝病毒出现变异,血液中病毒DNA并未转阴,依然为阳性,病毒继续在体内复制,不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还会损伤患者的肝功能。
大三阳和小三阳在病毒方面存在的差异
病毒复制。大三阳体内的病毒复制活跃,病情进展相对较快,有着较高的恶化概率,多发生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感染中。相比于大三阳,小三阳在非变异株时,体内的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性低,但不能保证病毒不会变异,所以要通过肝功能和B超等检查进行明确,避免肝脏损伤。
病毒含量。大三阳的病毒数量比较多,如果病理指标正常,无需药物治疗,但要按时检测和观察,一旦发现疾病进展,要立即干预。小三阳在非变异株时的病毒含量相对较低,若有变异株产生,病毒的毒性就会大大增加,降低机体免疫反应。如果是病毒含量高的患者,乙肝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概率要高于大三阳。
病毒变异。乙肝病毒本身就是一种持续且不断变化的病毒性传染疾病。当机体免疫活化后,会自然抵抗病毒,为防止机体的攻击,乙肝病毒会通过变异的方式进行躲避。此外,药物因素也会导致乙肝病毒发生变异,原因是药物作用于某个特定的部位,经过长时间的持续性作用,该部位的核酸会发生改变,乙肝病毒对该药物产生抗体,进而发生耐药性变异。乙肝病毒变异后,小三阳患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会出现脱氧核糖核酸阳性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该疾病具有传染性,使疾病更加严重;大三阳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发生变异时,需要对前S区、C区和P区进行检查,明确变异位置,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大三阳和小三阳在传染性上存在的差异
关于小三阳是否存在传染性,应根据疾病类型进行判断。当前,小三阳在临床上被分成两类:第一种是稳定性小三阳,即肝功能长时间处于正常状态,该阶段患者体内病毒的活性较低,复杂性差,传染性也相对较低;第二种是不稳定性小三阳,主要指肝功能检查反复异常,原因是乙肝病毒发生变异,此时的情况与大三阳相似,传染性比较高。
大三阳和小三阳在临床意义上存在的差异
大三阳的临床意义表示此时的乙肝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传染性强,可通过唾液、血液和分泌物进行传染。如果诊断结果为大三阳,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及时治疗,否则乙肝病毒会长时间损害肝脏,导致肝硬化,严重时还会诱发肝癌,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大三阳和小三阳在症状表现上的异同
疾病早期,大三阳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仅有少部分患者的肝区不适,进一步来讲就是右侧胸部下方、肋骨覆盖部位异常,如隐隐作痛、钝痛、闷痛等。除上述情况外,大三阳患者还有消化异常、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表现。
关于小三阳患者的症状表现,一旦出现该疾病后,患者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症状,通常以乏力、恶心厌食、发热、黄疸为主,尤其是黄疸症状,常发生于小三阳患者,主要有大小便颜色改变、巩膜发黄等,随着疾病的进展,黄疸还有可能覆盖全身的皮肤。
大三阳和小三阳也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具体如下:
消化系统症状:肝脏是人体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发生乙肝后,肝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胆汁分泌减少,食物得不到胆汁的有效消化,就会影响食物的吸收,引发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症状。
黄疸症状:乙肝早期,小便发黄是黄疸的主要表现,此时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出血症状:当肝脏受损后,其功能开始下降,减少体内凝血因子的合成,十分容易出现身体出血的情况,比如:流鼻血、牙龈出血,严重时还会止血困难。
总之,对于大三阳和小三阳来讲,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和准确区分,才能确保疾病的有效治疗与预防,避免疾病恶化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文/王改先(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