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报告解读 你了解多少

凝血检查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作为手术前检查和部分有创检查前必备的化验检查,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检测凝血四项,不仅可以检查患者止血功能,而且对评估脑血栓以及心肌梗死也有积极意义。

 

凝血化验各项指标与含义

 

PT(凝血酶原时间)。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超过正常对照3秒有临床意义。口服华法林等抗凝药时,需要将P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合适。PT延长,多见于 DIC、严重肝脏疾病和维生素K缺乏等情况;PT缩短,多见于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或口服避孕药等。

 

PT%(PT活动度)。其与凝血酶原时间意义基本相同,从PT%数值可以看出肝脏损伤程度。若PT%持续下降,代表肝衰预后不佳。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主要用于监测抗凝药物效果的指标,如华法林,也可用于评估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患者的凝血功能,如肝硬化等。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检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量的首选指标,使其延长1.5-2.5倍为佳。APTT延长多见于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甲型、乙型血友病;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严重肝病,DIC,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SLE)等。APTT缩短多见于高凝状态,如脑血栓、心肌梗死、DIC高凝期等。

 

Fbg (纤维蛋白原)。血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由肝脏实质细胞合成。Fbg降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Fbg增高多见于高凝状态、恶性肿瘤、炎症感染、糖尿病或肾病综合征等。

 

TT(凝血酶时间)。不同于 PT和 APTT,TT一般不用于止血异常的初始筛查。其主要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常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D二聚体(D-dimer)。FDP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溶栓治疗、尿毒症;D-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物,升高多见于DIC、妊娠、外伤或恶性肿瘤等,也是诊断DIC、血栓性疾病的辅助条件。

 

凝血检查与临床应用

 

常规术前检测:凝血项目为术前必查指标,主要用于了解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便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用于检测是否缺乏先天性及后天性凝血因子:凝血四项检测可以了解到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积极监测体内的抗凝状况,特别是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疾病的患者。

 

监测凝血治疗情况:凝血检测能够积极检查凝血药物进入体内是否起到了作用以及用量情况。

 

预防脑血栓:凝血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是否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提早发现脑血栓。

 

预防心肌梗死:凝血四项检测可以反映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利于提早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或者脑血栓。

 

文/龙一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检验医学部)

2023年9月7日 10:34
首页    家庭医生    凝血报告解读 你了解多少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