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凝血五项
凝血五项检查,不是针对某一种疾病进行检查,而是对人体止血功能和是否存在纤溶系统激活的一种筛查方法。疑似有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以及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都需要检测凝血五项。但是,当患者拿到凝血五项的报告单时,面对陌生的专业名词以及对应的数值,令人一头雾水。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凝血五项的相关知识。
凝血五项是哪五项
凝血五项具体是哪五项呢?分别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附加D-二聚体。
PT主要反映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情况,正常值为10-14秒,如果其指标有延长,提示先天性和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肝病合成凝血因子障碍、纤维蛋白原缺乏等,而缩短则提示先天性凝血因子增多,影响因素可能有血栓性疾病、DIC高凝期、口服避孕药等。
APTT主要反映人体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情况,正常值为25-45秒,如果该指标增高,提示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Ⅺ水平降低,或合并有肝脏疾病,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等。缩短则提示机体可能处于高凝状态,或有血栓性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TT延长提示患者可能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抗凝物质增多(血中有肝素样抗凝物质存在)、DIC等,缩短则无临床意义。
INR正常值为0.82-1.15,其能够有效地监测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的效果,如果该值超过4.0,则反映血液凝固需要较长的时间,提示临床医师,患者可能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甚至是死亡。
FIB的正常值是1.8-4g/L,升高一般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多发性骨髓瘤、大手术后、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尿毒症等情况下。当人体合并肝硬化、重症肝炎、接受溶栓治疗等,则FIB降低。D-二聚体作为临床上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其指标能够反映出纤维蛋白溶解的功能。升高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凝血五项检查的意义
凝血五项检查,其中每一项指标的变化都可能提示患者机体存在异常。对于需要接受凝血五项检查的患者而言,通过该项检查,能够让临床医师了解患者的血液是否存在异常,这对于临床医师及时有效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实现正确、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最大限度保障检测结果的有效与准确,患者在接受凝血五项检查的当天最好是空腹状态。对于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法华林等药物的患者,需提前告知临床医师。另外,检查前最好能够摄入充足的水分。
需要注意的是,拿到凝血五项检查结果后,还是要由专业医师进行解读,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凝血功能状况。
文/吴彩霞(青海省中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