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的检查和预防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动物源性的感染疾病,本来在动物之间流行,当人接触感染动物,如绵羊、牛、山羊、骆驼、猪等动物的体液或者食用了来自这些动物的食品(如未经巴氏消毒的奶和奶酪)就有可能被感染。
症状
人感染布鲁氏菌后,潜伏期一般为1-4周,也可长达数月,所以,有一部分患者感染后不能及时被发现。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有一部分患者症状较轻,或者没有症状,而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死亡。
布病为急性发热性疾病,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转为慢性的感染状态。急性布病通常可表现为发热、盗汗,伴有关节疼痛、肌肉疼痛、腰痛,随后患者可出现体重减轻、疲劳、乏力、全身不适、头痛、头晕、抑郁或者食欲减退等症状。除了以上的急性全身性表现外,大约有30%的患者主要以局部感染症状为主,因为病菌可以侵犯人体的任意器官和系统,其中以骨和关节感染最常见。慢性感染状态是指患者持续临床症状超过1年。
诊断
布病缺乏典型症状、体征,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该病的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对布病的确诊和正确治疗至关重要。
布鲁氏菌的分离培养一直是布病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实验时间长,生物安全风险高,不适合普遍使用,且在慢性病例和局部感染病例中敏感性低。
血清学检查依靠布鲁杆菌相关抗体作为间接证据,特异性不够高,如果抗体未产生或者其滴度没有达到诊断标准,只用血清学检测可能会导致漏诊。
核酸扩增法具有灵敏度高、技术简单、安全快速等特点,但价格昂贵,需要特定的仪器设备,且在已康复患者中检查结果可长时间保持阳性,因此,其临床和治疗意义不明确。
目前,布病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血清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来检测抗体,如果特异性血清抗体的滴度升高或者正在升高可以推断患者已感染。
预防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命力较强,但对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和化学消毒剂敏感。加热60℃或太阳下暴晒10-20分钟,或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数分钟,布鲁氏菌均可被杀死。
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厨具要生熟分开,不饮生水,不吃不洁的食物,涮肉、烤肉时务必洗净、烤熟。从事饲养、皮毛肉类加工的职业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定期接种疫苗,每年加强一次。对病畜、死畜的肉、内脏及皮、毛等要深埋或烧掉,并做好现场的消毒、清理。尤其是牧区或农村地区,羊圈、畜舍一定要远离居住地,家长要看护、告诫孩子不要亲密接触家畜,特别是小羊羔身上带菌最多,传染性也最强,接触后容易感染。
文/黄瑜红(梅州市人民医院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