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旺的中医解析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有调达气机的作用。但肝又是“刚脏”,易被情志、饮食等因素所伤。如情志抑郁、饮食不节会伤肝,从而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血、疏泄和排泄胆汁。在病理情况下,如七情过激、饮食不节等,就会导致肝气郁结或肝火旺盛。
肝火旺是指由于肝气郁滞、肝郁化火或肝经湿热所致的症候。可以见到胸胁胀痛、口苦咽干、眩晕头痛、烦躁易怒等症状。诸多因素可以引起肝火旺,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湿热等不同原因所致。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火旺,症状存在明显的差异,应辨证治疗,根据症状查明原因,对症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
肝火旺的症状
中医认为,肝火旺是人体阴阳失调的表现,如果肝火旺盛,会出现头晕目眩、耳鸣、面红口苦、失眠多梦、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肝火旺主要是因为患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所致。如果是由于饮食不节引起的肝火旺盛,患者多表现为头晕胀痛、口苦咽干。如果是由情志所伤引起的肝火旺盛,患者多表现为急躁易怒或郁闷不乐。如果是由于湿热所致,患者多表现为头重如裹、恶心呕吐、大便黏滞不爽或小便黄赤、口苦咽干等症状。
1.肝火上炎:主要表现为头晕、目赤、耳鸣、口苦、失眠、烦躁等。
2.肝火下降: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等。
3.肝火郁结:主要表现为胸胁部疼痛,痛引肋间,或经前期胀痛。
4.肝火化热:主要表现为眩晕、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耳鸣耳聋等。
肝火旺的原因
1.生活中,情绪波动过大、精神紧张、抑郁、忧愁等可导致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心神则出现烦躁易怒。
2.中医认为,饮食失节,可损伤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肺主气属卫外,脾虚则生痰湿。所以,饮食不节、过量食用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会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脾胃虚弱而生内热。这是导致肝火旺盛的原因之一。
3.《黄帝内经》中记载“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五味入口,藏于肝”。如果长期食用高脂肪、高糖类食物,会使肝脏的代谢负担加重,影响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行。
调理和预防肝火旺
1.情志调适:情志活动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过度忧郁、急躁易怒,就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和藏血功能。因此,平时应保持乐观开朗,稳定情绪,以利于肝气疏泄。
2.饮食调节:应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等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少吃羊肉等热性食物。
3.生活习惯调节:应注意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多喝水以补充体液;保证睡眠质量;适当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4.药物治疗:若症状较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5.按摩穴位:可按摩太冲穴和行间穴来达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文/张彩红(山东省济南市民族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