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乳头下有肿块怎么办
经常会有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胸外科门诊就诊,或是因为爸爸妈妈无意间触摸到孩子乳头下有肿块,或是孩子自己因为乳头肿胀疼痛进而触摸发现乳头下肿块,小到数月大的婴儿,大到十几岁的青春期少男少女,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那么,孩子乳头下的肿块到底是什么呢?乳头下的肿块为什么会肿胀疼痛?发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做?下面就来进行详细解答。
孩子乳头下的肿块是什么?
孩子乳头下的肿块通常是乳核,表现为乳房内乳头正下方的圆形硬结,质地柔韧。男孩和女孩都有乳核,乳核是孩子身体正常的生理结构,是乳腺发育的基础,女孩的乳核会于9到10岁之后在自身激素的作用下逐渐发育为成熟的乳腺组织,当完全发育成为乳腺组织后就触摸不到这个硬结了。男孩在青春期后随着生长发育的逐步完善,乳核会逐渐消退。
乳核一般几岁出现?
乳核会不定期出现轻度肿胀增大的情况,并且可能伴有轻度疼痛,这种情况叫做乳核发育,婴儿期乳核发育有时还可能见到挤压乳头后有乳汁样分泌物排出。
乳核发育时乳核直径一般为1至2厘米,乳核发育一般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男孩和女孩都可能会出现,大多数表现为两侧乳房交替出现乳头下硬结。有50%以上的孩子会出现乳核发育,并且会伴随孩子从出生到青春发育期的整个童年。乳核发育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常见于婴儿期及青春发育期前期,其他生长发育时期也可能出现乳核发育。
为什么会出现乳核发育?该怎么办?
婴儿期乳核发育可能与妈妈怀孕期间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孩子体内的激素相关,当激素代谢后,随着孩子体内的激素水平逐渐下降,乳核发育会逐渐自然消退,婴儿期乳核发育亦可能是正常的生长发育现象。爸爸妈妈只需要保持孩子的皮肤清洁即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爸爸妈妈切勿用力挤压孩子的乳头,试图“使乳核经过挤压后经乳头液体化排出”,这种行为不仅对孩子的身体没有任何益处,反而可能会造成乳头皮肤破损感染,甚至可能损伤乳房的正常结构,影响孩子乳房的生长发育。
青春发育期前期的乳核发育与青春期激素水平改变相关,随着激素水平的改变,乳核会逐渐增大,甚至肿胀疼痛。这个时期的乳核发育也是孩子即将进入青春发育期的标志,主要见于9岁之后的女孩,这个时候乳核会逐渐增大,逐渐成长为乳腺。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乳腺组织的形成,乳头下的硬结也会逐渐消退,同时会出现乳晕及乳房的增长变大。女孩在乳房发育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乳房,减少对乳核的损伤和刺激,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适当摄入蛋白质食物以保证乳房正常发育。如果有乳房不适,应及时就医。男孩在这个年龄段也同样可能会出现乳核发育。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乳核肿胀疼痛而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尤其是女孩,还可能会因为乳房发育而害羞,甚至用含胸驼背的姿势来防止其他人看到自己胸部的外形,这不仅影响体态美观,还可能会影响脊柱的生长发育。爸爸妈妈需要向孩子讲解乳核发育的原理,告诉孩子这是一种正常的身体生长发育现象,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能快乐健康成长。
还有一些孩子会因为好奇或者乳头肿痛不适而经常触摸或揉捏发育的乳核,这样不仅会加重乳核的肿胀疼痛,如果不注意手卫生,还可能造成乳头皮肤的破溃感染。因此爸爸妈妈除了向孩子讲解乳核发育的原理,同时还需要提醒孩子注意手部清洁卫生,尽量避免触摸或揉捏乳核。
孩子除了婴儿期及青春期,其他生长发育时期也可能会不定期出现乳核发育的情况,这同样是正常的生长发育现象。大多数表现为单侧乳核发育,伴或不伴有轻度乳头疼痛,通常在持续数月后自行消退,与青春发育期前期乳核发育相同,孩子需要注意手部清洁卫生和尽量避免触摸揉捏乳核。
乳核发育是否需要到医院就诊?
正常的乳核发育是不需要到医院就诊的,当孩子仅仅表现为乳房内乳头正下方的圆形硬结,质地柔韧,伴随有轻度肿胀疼痛时,自行观察即可。
但是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家长则需要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做相应的检查,以排除患病的可能。
1.孩子除了乳核发育的表现外,还伴随有乳房明显发红肿胀,疼痛感觉强烈,加重时甚至出现全身发热、乳房皮肤波动感,这种情况需要完善血常规、乳房超声等检查,排除乳房感染的可能。
2.孩子除了乳核发育的表现外,还伴随有乳房增长、乳晕增大及颜色加深,甚至伴有月经来潮、腋毛阴毛生长,这种情况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完善性激素、子宫卵巢超声、骨龄等检查,排除性早熟的可能(这里特指9岁以内的孩子)。
3.男孩除了乳核发育的表现外,还伴随有明显的乳房增大,甚至乳房下垂,这种情况需要到医院就诊,排除男性乳房发育的可能,但也需要与肥胖症做鉴别。
4.乳头下硬结不是位于乳头正下方、乳头下硬结越长越大、青春期后乳房乳腺已经发育完全仍可触摸到乳房内硬结、乳头排出血红色或浑浊液体,这几种情况需要完善乳房超声、胸部CT等检查,排除胸部或乳房肿物的可能。总之,爸爸妈妈只要发现孩子出现不符合乳核发育所描述的情况,或者爸爸妈妈无法明确判断孩子乳头下肿块的情况,都需要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让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进行专业的评估以及诊断治疗。
文/刘鼎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