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重症康复
重症康复(Critical illness rehabilitation)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是在早期康复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症”康复特点,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尽早选用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为了帮助重症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了解重症康复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康复过程中,下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重症康复的重要性和训练过程。
重症康复的重要性
1.减少患者对机械通气的依赖,促进肺内分泌物的排出,预防肺不张,帮助肺复张,从而改善通气与肺顺应性,提高呼吸效率。
2.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精神和认知的最大恢复,尽早转出重症病房。
重症康复的训练内容
1.意识清晰的患者
肢体的主、被动活动:体位适应性训练,肌力训练(肌力0至2级,予被动、助力训练;肌力达3级,予主动、抗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转移训练(床上翻身-床边坐起,坐-站)等。外周肌力再训练是早期重症康复中的重要部分,一旦患者情况允许,即应尽早开始,床旁的功率自行车在条件允许时,也可积极使用。
心肺功能训练:重建腹式呼吸模式,加强呼吸肌训练、加强胸廓活动度训练、促进痰液的排出和气道的通畅等,从而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障碍。
吞咽功能训练:予感觉刺激训练、口腔运动训练、吞咽肌群电刺激、气道保护手法及进食姿势调整等训练。若条件允许,先进食营养粉、蛋白粉等流质饮食,少食多餐;2至3天时,进食稀饭、蒸鸡蛋羹等;1周内可以进食香蕉等比较软烂的水果。刚开始补充营养时,应以流质饮食和半流质饮食为主,并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气管切开患者: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脱机训练,加强呼吸肌训练、咳嗽训练、咳痰训练及有氧运动训练,促进患者肺康复,使患者尽快拔除气管套管,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此外,还有物理因子治疗、心理疏导等方法。
2.意识障碍患者
体位管理:定时更换体位(仰卧位、平卧位、侧卧位、半卧位、俯卧位等),防止发生压疮,预防肢体挛缩,减轻痉挛、维持良好血液循环。对于有呼吸疾病的患者来说,端坐体位有助于改善有效通气并促进撤离机械通气。俯卧位可用于体位引流,促进痰液排出,减轻肺水肿。对于神经重症患者来说,两小时的定时翻身,以及良肢位摆放对于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以及后期功能的正常恢复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肢体被动活动:软组织牵伸,四肢关节被动活动,每天1至2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5次PROM(被动的关节活动)。对于上肢,包括手指、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下肢PROM治疗包括脚趾、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
促醒:
视觉刺激。晚间交替开关照明灯刺激2分钟,每次30秒;日间用手电筒照射患者瞳孔2分钟,照射30秒,休息30秒,交替进行。通过不断变化的采光来刺激患者的视网膜和大脑皮层,让患者在采光视觉的刺激下恢复意识。
听觉刺激。每天早、中、晚给患者播放音乐或患者比较喜欢的电视节目、小品等,要反复播放,以此来通过听觉的刺激提高患者恢复意识的速度。患者家属通过叙述或通过呼喊名字与患者进行简单的沟通和聊天,或者让患者喜欢并且最记挂的亲人,讲述一些患者喜欢听的话题,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如果实在不知道说些什么,可以通过读报纸、讲故事等方法给患者的听觉带来刺激,都是能够提高患者意识恢复速度的。
嗅觉刺激。利用有刺激性的香料或者是患者喜欢吃的食物味道来刺激患者,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达到促醒目的。
触觉刺激。家属和护理人员每日给患者擦洗身体、涂抹护肤霜、梳头、刷牙,多运用相反刺激,如冷暖交替、软硬互换等方式触碰患者身体,重塑神经环的开合,重塑大脑皮层功能,以此来达到促醒的目的。
重症康复是患者恢复健康的关键环节,鼓励患者和家属保持坚强与乐观,坚持不懈地进行康复治疗。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早日“走”出ICU。
文/张庆梅 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南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