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痹症的解析与防治

痹症又称痹病,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病证,以肢体关节及肌肉出现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痹症的发生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

 

痹症的病因病机

痹症的发生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所致。正气不足包括禀赋不足、年老久病、饮食不节、劳逸不当等多种因素。

1.禀赋不足:个体常年体质虚弱,卫外不固,或脾虚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易感外邪,从而引发痹症。

2.外邪入侵:风、寒、湿、热之邪是痹症发病的主要外部条件。长期居住潮湿环境、涉水冒雨、睡卧当风、水中作业等因素,均易导致外邪侵入人体,闭阻经络,形成痹症。

3.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酿痰生热,痰瘀互阻,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痹症。

4.年老久病:年老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形成痹症。

5.劳逸不当:劳欲过度,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耗损正气,汗出肌疏,外邪乘袭,亦能引发痹症。

 

痹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痹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节疼痛:痹症患者常出现关节疼痛,疼痛性质可因病因不同而异。例如,行痹表现为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痛痹则表现为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着痹则为疼痛重着不移,伴有肌肤麻木。

2.关节肿胀:痹症常导致患者关节肿胀,尤其是风湿热痹,会导致关节红肿热痛明显,皮肤温度升高,颜色改变。

3.关节僵硬:痹症患者常感到关节僵硬,尤其在早晨起床后或长时间静止不动后更为明显,活动后可稍有缓解。

4.肢体麻木:痹症患者因气血运行不畅,易导致湿邪侵袭关节,使局部出现麻木感。麻木感主要位于四肢末端,如手指、脚趾,有时也可见于手臂或腿部。

5.活动受限:痹症患者常因关节疼痛、僵硬、麻木等症状导致活动受限,表现为弯曲、伸展或旋转受限,尤其在早晨醒来或长时间休息后更为明显。

 

痹症的治疗策略

痹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1.内治法。

行痹:常用祛风通络的方法治疗,如防风汤等。

痛痹:采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方法,如乌头汤等。

着痹:需除湿通络、祛风散寒,常用薏苡仁汤等。

热痹:需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常用白虎桂枝汤、宣痹汤等。

痰瘀阻络:需化痰祛瘀、搜风通络,常用桃红饮等。

久痹气血亏虚:需祛风除湿、散寒、补益气血,常用独活寄生汤等。

2.外治法。

针刺:以局部穴位为主,如膝关节疼痛可取膝眼、鹤顶、梁丘等穴,通过针刺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药物作用,温通经络,散寒除湿,适用于寒痹及湿痹患者。常用穴位包括阿是穴(即压痛点)、关元、足三里等。

拔罐:通过负压作用,使局部充血、瘀血,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效果。适用于痹症急性发作期,或局部疼痛肿胀明显者。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消肿止痛、祛邪扶正的目的。适用于痹症缓解期,以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肉紧张。

中药熏洗:将中药煎汤后,趁热在患处进行熏蒸、淋洗,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适用于痹症局部症状明显,特别是伴有肿胀、麻木、僵硬等症状的患者。

 

痹症的日常预防方法

痹症的预防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避免诱因等。

1.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避免长期居住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食肥甘厚味,以免伤及脾胃,酿痰生湿。

2.增强体质:加强体育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方式进行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以免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

3.避免诱因:在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避免涉水冒雨、睡卧当风等。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感冒、发热等,以免诱发痹症。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疾病因素,预防痹症的发生。

5.中医养生:根据中医理论,通过食疗、药膳、针灸、推拿等中医养生方法,调理身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痹症。

痹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中医病证,其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避免诱因以及中医养生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痹症的发生。

文/邓敏(长沙市芙蓉区韭菜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4年7月25日 11:28
首页    家庭医生    中医视角下痹症的解析与防治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