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健康好声音】人大代表卢林接受中国家庭报专访:聚焦肢残人士与发作性睡病患者健康 八份建议书写医者担当

 

3月5日,北京的春夜微风轻拂。已是深夜11点,北京市海淀区的辽宁大厦内,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东省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立医院东院保健神经内科主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卢林正在对《关于以中国AI兴起为机遇,赋能我国辅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进行最后的修改。这份建议,他已修改了六次,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在深夜定稿。

 

2025年全国两会,卢林怀揣着八份沉甸甸的建议踏上征程,这些建议如同八艘航船,驶向医疗产业保障康复、辅助器械、发作性睡病等领域的广阔海域,为难题寻找破局的航道。自201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卢林已经在这条履职的路上奔走了八个春秋,为中国2472万肢残人士和基层患者奔走发声,用30余项建议和议案,书写着一名医者的担当与情怀。

 

卢林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立医院东院保健神经内科主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图为卢林在人民大会堂

 

AI赋能辅具产业 

为特殊人群点亮希望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我国持证残疾人数量达 8500万,还有失能人群。这些数字背后,是对辅具使用的迫切需求。辅具,看似不起眼的“辅助”,却是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的重要产品,是提升残疾人和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压力的“魔法棒”。

 

卢林表示:“高质量辅具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但在过去,昂贵的价格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幸运的是,人工智能(AI)如同一缕曙光,照亮了辅具产业的发展之路。

 

作为一名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卢林深刻体会到高端辅助器具对于患者康复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合适的高端辅助器具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康复训练支持。而智能辅助器具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和康复进展,如同医生的“千里眼”“顺风耳”,让医疗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AI技术能为辅具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卢林建议,加强人工智能在高质量辅具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涵盖设计、生产、流通等环节,让辅具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并出台更多支持政策,比如对高质量辅具购买给予补贴,激发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破解发作性睡病谜团 

避免误诊“弯路”

 

除了关注辅具领域,卢林还特别关注发作性睡病这一罕见病。在我国,约有70万名发作性睡病患者,发病年龄大多从八九岁开始,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生活。

 

“这些孩子在学校常常被误解,甚至产生情绪障碍。”卢林说,“而且,发作性睡病还容易被误诊为癫痫、抑郁症等,导致患者走了很多弯路。”

 

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至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卢林认为,规范发作性睡病的诊疗、推动相关药物研发,对于减少误诊、守护患者的精神健康很重要。他提出,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同时,加大药物研发力度,提高药物可及性和医保覆盖范围。

 

“建议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科普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发作性睡病。”卢林说,“在学校,要把发作性睡病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在企业,要开展职业健康培训,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工作安排和支持。”

 

卢林相信,通过各方努力,发作性睡病的研究和治疗有望取得更大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祉。

 

图为卢林参加世界睡眠日义诊活动

 

全家齐动员 

共同建设新时代健康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卢林认为,家庭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涵盖心理健康和生活习惯。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支持、及时沟通,这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卢林说。父母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增加体育锻炼和阅读时间。

 

父母的持续学习也非常重要。社会和科技发展迅速,父母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我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跟上时代的步伐。

 

卢林建议家庭成员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优质蛋白质的饮食,良好的睡眠习惯等。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督促,共同维护健康状态。”卢林说,“这不仅能提升家庭幸福感,还能为社会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卢林以医生的专业视角和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为特殊群体发声,为健康事业奔走。从赋能辅具产业点亮特殊人群的希望,到破解发作性睡病的谜团守护患者的精神健康,再到倡导建设新时代健康家庭,每一份建议都饱含着对群众健康的深深关切。

文/郭祥倩

2025年3月12日 15:23
首页    两会健康好声音    关注    【两会健康好声音】人大代表卢林接受中国家庭报专访:聚焦肢残人士与发作性睡病患者健康 八份建议书写医者担当

推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单位联系。

健康中国行动

 

从此刻 向未来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博

扫码二维码

关注微信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