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健康守门人】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胸痛单元团队:“受任于分级诊疗之际,奉命于生死存亡之间”
导语:2024“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关注并鼓励在家庭健康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经过多维度评审,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个案例最终入围。我们期待通过这些优秀案例的带动引领,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健康服务和家庭健康守护中,携手共建健康中国新篇章。今天是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胸痛单元团队的故事。
厦门市思明区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胸痛单元团队是一支年轻的“家庭健康守门人”团队。为何说这支队伍年轻——这支团队“年龄小”,从2023年诞生至今不到三年,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力量”;这支团队“精力足”,作为“初生牛犊”,有着“不怕虎”的精神和精力,与死神赛跑,他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演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
受任于分级诊疗之际
追溯胸痛单元团队这支年轻队伍的诞生,就得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胸痛救治单元说起。
近年来,分级诊疗已纳入全国卫生健康重点工作任务,厦门市也在分级诊疗上持续发力,目前已经探索出了“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将高血压和糖尿病纳入慢病管理的病种,并且取得不错的防治效果。当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分级诊疗步入成熟期后,厦门将目光投向了更凶险的心血管疾病领域。
胸痛救治单元的建立,是厦门市分级诊疗的“关键落子”。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约有100万人,如未得到及时救治,死亡率很高,社区、家庭往往是患者发病的“第一现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胸痛救治单元成为降低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措施。2022年,厦门市全面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结合厦门市“三师共管”慢病诊疗体系,打通急性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和慢病管理“最后一公里”,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急性胸痛分级诊疗体系。
思明区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胸痛救治单元应运而生,2022年正式开始筹备,2023年底通过验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胸痛救治单元配备了先进的心电图机、除颤仪、急救药品等基本设备,并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建立联合救治及转诊关系,确保患者在发病的最短时间内能够接受精准诊断和治疗。
社区服务中心抽调多位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师组建成胸痛单元团队,由全科医学科主治医师高海光负责牵头,团队中有人负责胸痛病人的识别诊治和转诊、有人负责打通政策与资源壁垒、有人负责统筹居民健康档案、有人负责科普宣传……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团队成员协同作战,形成“识别-诊断-转诊-随访”闭环,真正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
奉命于生死存亡之间
急性胸痛通常起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救治急性胸痛患者的关键在于时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胸痛救治单元,就是要最大限度缩短从发病到急救或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挽救生命。作为最基层的救治前线,每救治一名急性胸痛患者,都是在与时间赛跑,如何才能更快?
团队核心成员高海光给出了回答:“胸痛患者来到咱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无需挂号缴费,直接进入绿色通道,我们会立即为患者做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诊室内的远程心电图机直连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10分钟内即可获得专业诊断;心肌酶检测20分钟就能出结果,并与上级医院实时共享数据,当上级医院看到心电图异常时,就已经在安排手术室了。”
团队档案中记录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去年1月,刘阿姨在买菜过程中出现胸痛,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她先是咨询了导诊台的护士:“我胸口突然刺痛,需要挂哪个科?”导诊台护士立即启动胸痛救治单元救治流程。高海光迅速给患者完成心电图检查并上传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电诊断中心,同时进行心肌酶监测。结合心电图检查结果,高海光判断刘阿姨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立即安排吸氧、心电监护、打开静脉通道,并让她口服“心梗一包药”(心梗一包药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使用的一组药物)。
图为胸痛单元团队联系120向上级医院转诊。受访单位供图
之后联系120救护车做好患者转运准备,直接送往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由于信息化的应用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和检验检查结果信息共享,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提前了解了患者病情,做好了接诊准备,从社区医院接诊到上级医院完成心脏支架手术,仅用了90分钟!这充分体现了胸痛救治单元与胸痛中心的高效联动,实现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无缝衔接和高效协同。
这样与时间、与死神赛跑的故事经常在胸痛救治单元上演:自中心胸痛单元建立以来,共接诊胸痛患者108例,通过120转诊11人,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5人,心律失常6人,危重患者均及时得到救治及转运,并及时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
将急救知识送到寻常百姓家
这支“受任于分级诊疗之际,奉命于生死存亡之间”的队伍不仅在急救室里上演生死时速,还将急救知识送到寻常百姓家。在日常救治中,高海光和团队成员发现,社区居民普遍缺少胸痛就诊意识,缺少急救技能的掌握,导致病情延误、加重,让救治难度提高。一次入户时,80多岁的杨大爷告诉高海光,自己胸口有点闷闷的,但老人家怕进医院,就靠在家里吃速效救心丸缓解,在高海光医生的反复劝说下,杨大爷才愿意去医院检查,及时进行了治疗。
图为高海光进行急救技能科普。受访单位供图
杨大爷的故事不是个例,“害怕就诊、害怕去医院”是很多老年人的真实写照。高海光和团队更加重视急救科普,他们进社区、进公园、进学校、进企业,为居民讲解胸痛就诊的必要性、普及AED使用、心肺复苏术等应急救护技能,让更多人明白“造影不可怕,住院也不可怕,生命才重要”,让更多人参与、学会急救技能,提升心脏急救救治成功率,实现全民自救互救。
谈及未来方向,高海光告诉记者,团队将围绕“广度”与“深度”双轨并进。“广度上,我们要让急救知识穿透年龄圈层。”她提及2023年辖区30多岁的程序员因延误送医猝死的例子,语气沉重,“心肌梗死已不是‘老年病’,越来越年轻化了,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胸痛的相关知识。”“深度上,要教会居民做自己的‘第一诊断师’。”让居民对胸痛症状有进一步深入认识,学会自己初步判断评估病情。
“广度和深度不是在一年两年就可以达成的,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目标。”高海光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