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健康好声音】政协委员刘清泉接受中国家庭报专访: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把脉开方”
他是国内从事急诊临床一线时间最长的医生之一,也是中医药领域响当当的“岐黄学者”。从抗击“SARS”、应对新冠疫情到守护受灾群众,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总有他奔忙的身影;从医院管理、教材编写到带教学生,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中汇聚了他智慧的结晶。
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今年“两会”期间,刘清泉继续围绕中医药振兴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带来关于中医教育和中医药监管的提案。
刘清泉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遵循规律,让中医药发展“顶天立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期望。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支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中医药创新人才队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走向全球有着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新时代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刘清泉已经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提出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提案。2023年关于强化优质中医资源辐射效应,提升基层医生中医药能力的提案和2024年关于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共鸣。
“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的核心内容。”刘清泉说。近年来,他用“顶天立地”来表述中医人才培养的方向——“顶天”指高层次的引领型人才,需要越来越强;“立地”指基层的服务人才,应当越来越多。
作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的编者,刘清泉从中医药人才培养主阵地——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视角,提出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完善中医药高等教材建设。
图为刘清泉带教学生
“我们要思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有哪些收获、哪些问题。”在刘清泉看来,教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而学科发展是教材的基础。中医药高等教育作为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创新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分科体系“以西套中”、定义阐释不明确、跨学科内容逻辑亟待整合等诸多问题。
为此,刘清泉建议在国家“十五五”的教材规划编制中,精心优化分科体系,彰显中医药独特魅力与优势;深化核心概念阐释,确保内容精准性与学术深度;强化跨学科内容融合,保障教材的学术公允性,从而实现从基础到临床的教材统一,夯实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根本。
2025年1月,西藏定日县发生地震,刘清泉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治危重患者
守正创新,让中医药传承“继古开今”
“中医讲吃饭要有‘五色’。”
“处暑是寒和热的交替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两个在处暑阶段保护脾胃的穴位……”
近年来,从在综艺节目中“金句”频出,到多次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时令与节气”发布会,刘清泉从中医药基本理论出发,将健康科普以一种贴近日常的方式,帮助受众入脑、入心、入生活。面对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时代命题,他呼吁年轻人从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这一根本途径做起,学习八段锦强身健体,注重日常饮食和睡眠。
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刘清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两会,刘清泉带来的关于加强基层中医药监督执法队伍建设的提案,同样体现着他对“守正”的坚持。
他表示,中医药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人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中医类医疗机构10.4万家,2024年中医类总诊疗人次(不含村卫生室)16.6亿。而当前中医药领域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社会办医、医师多点执业、互联网诊疗等迅速兴起,中医药服务监督对象、监督内容不断扩展,一些形式多样、手段隐蔽的违法违规现象仍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损害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制的不断完善,各级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队伍及其职责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现有的中医药监督执法队伍力量存在不足。
因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充实基层中医药监督执法力量,鼓励基层设置专门的中医药监督执法科室,配备专门的中医药监督执法人员。二是提升中医药监督执法人才专业化水平,开展中医药监督执法人员培训,推动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医药监督执法骨干人才。三是加强部门联动执法、综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加快中医药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创新中医药综合监管手段,全面强化“五大监管”。
“快时代”的“慢思考”
在人们的固有思维里,中医起效慢、擅治慢病。而刘清泉以自己的职业生涯破除社会刻板印象,他将中医急诊的抢救成功率推上了新的高度,被称为“中医急诊第一人”。
图为刘清泉(左一)在ICU查房
他认为,中医更大的优势是治疗危重急症。“深入ICU,参与SARS、甲流和登革热等烈性流行病的救治,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中医药的介入,简直不敢想象将有多少危重病人一直陷于危重的状态而不能逆转!”
“快”与“慢”,“热”与“冷”的对立统一,不仅体现在刘清泉的诊疗与研究水平中,也体现在他的医院管理素养中。
年初DeepSeek的爆火,将方兴未艾的“AI热”推向新高。刘清泉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将使诊疗思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在1分钟内解决过去需要翻阅许多资料才能明白的难题,并给予多种视角参考,帮助医生提高做出正确决策的效率。因此,中医一定要拥抱这种变化,“早用它”。在刘清泉的带领下,北京中医医院已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将人工智能与医疗服务结合起来。
“就像孙悟空拔一撮毛,变出很多个自己一样。比如我去训练AI,让它掌握我的临床思维,无限加强它和我的近似度,它就可以帮我诊断治疗更多的病患、带教更多的学生。”刘清泉说,“但大数据模型永远不是我,人工智能的智能建立在人工的基础上,离开人工就是无根的。”
文/冯超